王国庆 李君平
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更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开展养成教育,加强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期初中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德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我校特点、学生实际制订的相关制度措施来做保证,制订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初就制订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学生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教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整理服装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为父母、他人、集体做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中学生。(7)向家长讲解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樣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就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我们班上也有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些困难,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自己贪玩,家长过于溺爱,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了学习成绩及各方面都比较差,常受到同学们的鄙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掌握了该生的一些基本状况,与他们单独交谈,让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各种制度虽有约束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制度生硬而易忘记。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中“……粒粒皆辛苦”;卫生间里“米也匆匆,去也冲冲”等,这些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也文明了一大步,校园内垃圾少了,卫生间的下水道畅通无阻。纯净的社会环境是养成教育的保障,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几千年前的孟母为了教育好孩子,都要再三选择育人环境,难道新世纪的我们,不该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吗?
由此可见,中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强化,在纯净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才能巩固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啊!
总而言之,受环境影响,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经过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宽容的态度,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54。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黎家湾中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