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摘 要】文章以裕固族民歌为例探讨了民族音乐学与地理学的关系。通过对裕固族民歌介绍以及对地理学各分支逐层深入探讨,阐述地理学因素与裕固族民歌之间的关系,以寻求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来加深并拓广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最终达到对民族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环境因素的完善。
【关键词】裕固族民歌;民族音乐学;地理学
裕固族民歌是裕固族民间音乐中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表明,音乐的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孤立地就音乐论音乐,而不考虑其生存环境,就很难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某一音乐品种之盛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冲击,当今民族音乐的人文生态环境已发生极大的改变,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考察裕固族民歌的生存现状,不仅对传承、保护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调查也可做些基础性工作。
一、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探析裕固族民歌
准确的音乐地域划分可以显示出音乐的不同风格特征和不同的文化类型。这使我们可以从地理方位上对音乐风格特征进行初始的比较和认识i。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纷繁,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语言和居住地区的不同,裕固族民歌分为东部和西部民歌两大类,前者以康乐区为代表,后者以名花区、大河区为代表。一般来说东部民歌较多具有粗狂、奔放的气质,音调接近蒙古族民歌;西部民歌较平和、深沉,更多的继承了古代回鹘民歌的传统ii。
然而,即使同属于一个地区,也会由于地区内部的地形地貌差异形成不同的民歌风格。例如在研究裕固族西部民歌时发现这样的现象,西部民歌主要以名花区和大河区为代表,这一地区地理环境很复杂,大河区是山峦重叠、群峰突兀,平均海拔在两千七百米以上的山区;名花区是一片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的草原。生活在这两个区的裕固族人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完全相同,气质上也有差别。裕固人把生活在大河区的人叫做“山里的裕固人”,把名花区的人叫做“草原上的裕固人”。名花区市西部裕固族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沙漠和湖泊把它和周围的汉族地区隔开在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上都保留了更多本民族的特点,“草原上的裕固人”的民歌古朴、平和、深沉。而大河区是裕固族、藏族杂居的地区,所以“山里的裕固人”所唱的民歌受藏族民歌的影响,更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iii。因此,不同的地貌类型也是形成不同民歌风格的原因之一。
二、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探析裕固族民歌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与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iv。具体到一个民族是指该民族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运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常说的以自然地理资源为角度对音乐事项进行区域划分,如以牧草资源为主要生计的游牧区音乐;以稻栗等作物为主要生计的农耕区音乐;以河、海渔产为主要生计的渔业区音乐;以林木资源为主要生计的林业区音乐等。显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造就不同音乐品种的物质基础,人们依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并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进行开发,即创造出相应的音乐。如上所说,西部裕固人由于分别由“山里的裕固人”和“草原上的裕固人”组成,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于是在民歌的种类上也就产生了差异:山歌、花儿、干毡歌是大河区特有的歌种,牧歌、垛草歌和割草歌流行在名花区。
据史料记载,裕固族的先民丁零人、敕勒人、回鹘人和撒里畏兀尔人几乎全是居住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辽阔草原上,十六世纪东迁后才有一部分进入祁連山区。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牧歌比山歌更为古老。山歌曲调的来源可证明这一点,山歌曲调主要来源于藏族“拉夜”(山歌),但也有一少部分脱胎于牧歌,这些曲调用虚词演唱。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牧歌与山歌的旋律骨干音一样,结构也基本相同,但山歌往往比牧歌要高几度,节奏自由,加花甚多,旋律起伏大,高亢嘹亮,清丽婉转,情绪激越奔放,风格接近藏族的“拉夜”和汉族的高腔山歌,凝聚了裕固族人民对高原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现了“山里的裕固人”粗犷、豪爽的性格。
三、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对裕固族民歌的影响
裕固族人民十六世纪东迁进入河西走廊,从此和汉、藏、回等民族生活在一起,民歌也在互相吸收各自特点,丰富了本民族的民歌。西部裕固族民歌分为十二类:牧歌、情歌、织褐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另外还有五种民歌,即催眠歌、奶幼畜歌、学步歌、干毯歌和垛草歌。东部地区的民歌共有九种,即山歌、酒歌、花儿、牧歌、婚礼歌、奶油畜歌、催眠歌学步歌和干毡歌。山歌与酒歌是从藏族人那里学来的,叫做“Tanggutdun”,指藏族的歌,用藏语演唱;花儿源自回族,称作“sart dun”,指回族的歌,用汉语演唱;牧歌和婚礼歌叫做“Mongur dun”,指“蒙曲”。东部裕固族歌手认为“蒙曲”是他们的祖先从“西志哈志”带来的,用东部裕固语或蒙古语词汇及东部裕固语词汇混合起来演唱。显然,裕固族民歌正是在继承了本民族民歌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其他兄弟民族的歌曲,尤其是汉、回、藏、蒙四个民族,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曲调。
四、小结
民族音乐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裕固族民歌我们了解了民族音乐学与地理学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研究时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握,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产生该音乐事项的原因及过程,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丰富拓展研究者们的思维结构及空间,为民族音乐发展规律的探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注释:
i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4.
ii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1981.
iii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1981.
iv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1981.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发展史(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M].科学出版社,1985.
[6]李文珍.民歌与人生:中国民歌采风教学与研究文集[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