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2014-04-29 00:44杨静
关键词:思考实践初中数学

杨静

【摘要】 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好的导入有创设思维情境的效果,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现阶段的数学课堂出现了片面强调课堂导入的极端现象,能直接导入的,非要铺设若干问题或者赘造某个情境。这种为了“导入”而创设的“导入”,往往造成课堂结构冗长繁琐、虎头蛇尾,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导入?本文将以此问题为核心,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 教学策略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42-02

【案例】在《16.3.1 分式方程》这一节,课本通过一道应用题引出“分式方程”的定义: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解: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方程的分母中含未知数v,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记得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也是由这道应用题进行导入。当时的教学对象是基础一般的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那节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应用题(顺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如何表示,时间=■),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航行100千米与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列出方程(顺流所用时间=■,逆流所用时间=■所以■=■),讲完这道题,大概花费了十分钟的时间,引出分式方程的定义之后,接着以■=■为例题,讲求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时间上显得很仓促,练习效果不理想,我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学生还剩一半没有做完,整个课堂的结构有点虎头蛇尾。

【思考与实践】在课后反思中,我探询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16.3.1 分式方程》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极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那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练习解方程的时间大概控制在15至20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才有可能达成。从本节课堂时间分配上看,主要是课堂导入耗时过长,以至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课堂主要内容。

设计这道应用题导入的初衷,原本是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事与愿违,导入并没有起到预设的效果。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存在严重的畏惧心理。以应用题为导入,非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讲解题意就需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借助这道应用题进行引入,应该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那本节课如何引入才更有效呢?《课程标准》指出:“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数学现实,主要包括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与方法,这些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素材。”鉴于求解分式方程与求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密切的联系,我随后在教学设计上针对导入部分做了以下尝试: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导入注意了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分式方程的衔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过是对已理解掌握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接受新知。显然,修改的引入对课堂更有效。

纵观《3.2.1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和《8.1.1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由一道应用题进行引入,这些课同样可以借鉴上面的方式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何“有效导人”或“高效导人”呢?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后,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1. 导入内容要贴切,力求导而能入。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动机、知识铺垫,也是新知学习的“引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整体考虑,既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也要注意一堂课的前后联系,力求“导而能入”。如在2.2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这一节的课堂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找朋友 (你能从左边的式子帮助右边的式子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100t -2x2

3x2 252t

-4ab2 -m3n

■ m3n 5ab2

5 -■

(2) 观察连线的单项式,你能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好朋友吗?

学生透过观察,很快就能把这些单项式进行分类,通过总结他们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类项,我们把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其中5 和-■ 是同类项,所以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合课堂内容实际,使课堂的引入有高效。

2. 激趣尺度要适当,关注导入时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入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些课的导入创设,为了精彩而不惜时间,往往使导人的时效性降低。兴趣的产生首先要有刺激,要进入兴奋状态,设疑是常用方法。但是兴奋是否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这还要看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在《7.2.1 三角形的内角》这一节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推理和证明”。大多数学生觉得几何证明枯燥、无趣、深奥,如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欲望,在引入部分,我以一个小故事——《内角三兄弟之争》导入,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这样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在为什么这个家围不起来?那么怎么围才能使三兄弟围得起来?设置了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3. 启发思维要巧妙,注重导入的质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青少年好奇又好胜,设置巧妙的悬念,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节,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和性质可以由通过y=ax2平移得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入部分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复习:1. 抛物线y=■x2向 平移 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2)x2.2. 抛物线y=■x2向 平移 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2)x2+1.

函数y=a(x+h)x2的图像平移规律是:左、右平移改变 值,具体是 。函数y=ax2+k的图像平移规律是:上、下平移改变 值,具体是 。

想一想:函数y=■x2的图像如图所示,不用“列表描点”,你能直接画出函数y=■(x+2)x2和函数y=■(x+2)x2+1的图像吗?

通过复习,学生借助平移的特点很容易地就能画出这函数y=■(x+2)x2和y=■(x+2)x2+1的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的位置关系,得到两个抛物线y=■x2与y=■(x+2)x2+1的图像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推导出抛物线y==a(x-h)2+k的平移规律。这样引入,触发了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启发,提升了导入的质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以及课的类型,对课堂导入进行灵活的教学选择。创设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思考实践初中数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