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宓
【摘 要】群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等特点,而且具有非常活跃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是推动社会两种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它的磁石地位和凝聚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可低估的。繁荣群众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教育民众,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团结凝聚民心,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磁石地位;凝聚力;民族精神;软实力
群众文化一直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文化构成,是人们精神建设不可或缺的营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风向标。群众文化的丰富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它的磁石地位和凝聚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可低估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与前提,而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自然具有核心性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所谓群众,顾名思义,就是群众的文化,即人民大众的群体文化,而社会的人员构成、便以人民大众的群体为主体,和谐社会之和谐,更以人民大众的群体和谐为保证。群众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群体和谐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就是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种重要地位与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考量。
一、磁石地位
群众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是我們这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群众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集合体。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
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进步: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一样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
回首新时期29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上奠定了它的磁石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群众文化一直是推动社会两种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所在。
二、群众文化的凝聚力
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等特点,而且具有非常活跃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繁荣群众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教育民众,团结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繁荣群众文化,要紧密贴近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繁荣,努力激发群众文化新活力。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社会实践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劳动创造是群众文化的活力。发展群众文化一直是大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大连的社会实践和全市人民的劳动创造,为繁荣大连群众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
近年来,大连的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塑造出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富有朝气的人物形象。他们用画笔、用乐章、用舞蹈、用曲艺等多种表现手段热情讴歌了大连市的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些优秀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在团结鼓劲、凝心聚力上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为繁荣大连群众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
目前,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期。项目建设推动了大连的文化建设,党内和谐带动了社会和谐,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潮正在来临。因此,全市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十分珍惜和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在这个社会实践中,要用群众文化的独特视野充分展示大连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要创作出更多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大连人文特色的群众文化作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共同繁荣群众文化,把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工作。
繁荣群众文化,要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在整合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努力拓展大连群众文化新领域。
大连群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從大连的具有国际性的服装节,到群众性的歌咏大赛,声势之大,规模之广,参与之众,创群众文化历史之最,与此同时,全市企业、学校、农村还广泛开展了文学艺术、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群众性业余培训和展演,这就在群众文化事业的规模和质量上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共享共建,繁荣群众文化也在于共享共建。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之文化,是群众自我教育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之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全面开创群众文化新局面。
群众文化共享共建要切实抓好组织领导。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各级文化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机构设置、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等方面要完善政策,明确任务,创新体制,加大投入,切实把群众文化工作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群众文化共享共建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合理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乡村都要把群众文化活动必备的硬件设施配置好,要做到有组织、有设施、有活动、有成效。市直各单位也在根据各自的情况装备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活动车,要以配置文化器材和设备为抓手,吸引更多的干部职工和群众自觉参加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共享共建要切实抓好群众文化骨干的培训。群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关键在于群众文化骨干的示范和带领。所以,各级群众文化组织要把培养和吸引群众文化骨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充分依靠文化专业人才,组织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培训班,兴办各种类型的展演组织和文化工作室。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骨干和农村文化专业户的积极性,组织好民间文化社团。以休闲娱乐、展示兴趣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以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文化骨干的带领带动推动大连市群众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群众文化是团结广大群众最好的形式,发展群众文化也是我党一贯遵循的文艺方针,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群众文化的凝聚力正以它巨大的魅力影响着时代,影响着我们的精神面貌。
群众文化的磁石地位与凝聚力是时代赋予它的神圣历史使命,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同样肩负着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