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五剂“燃料”,助推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

2014-04-29 12:24夏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燃料

夏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及丰富的信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失正逐步影响到他们在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我们迫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寻求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等媒介下的良好生存能力。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网络

在现代生活中,网络已成为人们身边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由于其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功能强大,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有力助手,但现代网络同时也充斥着各种个人的、非官方的、非主流的、暴力的、低俗的内容,由于所发布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管,其内容的真实性、价值性大打折扣,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明辨这些信息,容易使其尚未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加之其娱乐功能明显优于学习功能,甚至有学生会沉迷于此而荒废学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可能因为网络的种种弊端而去限制学生使用网络,当网络没有成为学习助手而成为游戏玩伴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网络环境、监管部门等方面,除去这些外部因素,我们的担心其实更多地是来自于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与已经在我国实施的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媒介素养起源更早,国外不少发达国家认识到其重要性,已经纷纷开发了相关课程,而我国虽然在理论上进行了很多研究,但这一课程却尚未真正实施。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个人比较倾向于张冠文、于健所下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批判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对于媒介素养,虽然没有专门的课程,但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一则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概念存在交集,二则信息技术课程多以网络教学为主。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从现在开始,从各个角度寻求“燃料”,在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也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进入教学轨道。

● 燃料一:自由,破除传统教育的枷锁

这里的自由主要是指宽松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课的上课地点大多在多媒体网络机房,对于网络环境,很多教师采取“堵”的方式,即在授课时关闭外网。学生只有在很少的课中才会触及网络,如“搜索引擎的使用”、“体验网络数据库”等一些需要用到因特网的课型。即便是这些课,不少教师也会对网络设一些访问限制,如禁止QQ、Flash游戏等程序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生的自控能力不信任,以及对网络中不良内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过分惶恐。

学生在课外接触网络的时间肯定多于课内,教师的这种做法虽然从外部为学生净化了空间,保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及进展,但实际起到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它并不能保证学生在课外的网络环境是净化的,缺失了媒介素养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必然会受到侵害。作为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责任,采取“疏”的形式,利用有限的课内时间适时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进行自我洗涤,有了接触,才会产生问题,教师才能随时介入进行引导,学生才能从内在提升媒介素养。

● 燃料二:自主,构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这些我们成年人都可能感到困难的论文选题,在美国小学生眼里似乎已成家常便饭,整个研究的过程中的分析、思考、规划、搜集、实验等行为,他们都是亲力亲为主动参与的,教师和家长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反观我们信息技术中的教学,教师给定任务后,一般会将问题化整为零,就是将任务分成若干阶段或分成若干小任务,让学生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课时、防止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浪费时间,有时还会将资料整理好或给定资源链接来代替学生自己发掘探索,这样的效果只能是结果很好看,过程很被动。

自主是一种人从内在需求驱动外在行为的动力,它具备主动性和目的性。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督促,他们能主动地去完成任务,也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提点,他们懂得如何分析思考问题,更不需要教师把食物送到嘴边,他们目的明确,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搜集有用的资料,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教师过多的“铺路”反而会让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丧失分析问题的能力,降低自主解决问题的效率。随着网络信息的急剧膨胀,新生事物、概念、技术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如果没有主动性、目的性,当你身陷纷繁信息包围时,便会手足无措,只有对信息采取主动的认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所以,作为教师不妨“懒”一点,放开手脚,做好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实施“开放的学习、严格的评价”教学策略,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的能力,才能会学习、善学习、乐学习,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 燃料三:自省,批判地解读信息,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在媒介的解构上,曾经的主流媒体使我们产生了“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我们似乎习惯了它们发出的“官方”声音,认为凡是书本上的都是正确的、凡是电视上报道的都是真实的、凡是能在媒体上播出广告的产品都是有质量保证的……虽然对于网络媒体的“官方”程度有所认识,但现实中仍然有人对其所承载的信息不加思考、分析,习惯性地接受,最终贻笑大方或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媒介、对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影响认识不足,而科学理性的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更是欠缺。

自省就是以批判、审视的态度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清事物的本相,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网络中学生熟知的、有探讨价值的广告、新闻、视频等作为研究对象,发动学生围绕这些媒介事件进行小组讨论和观点展示,再通过批判性的论文写作等方法达到批判意识和批判水平的提升,这样的形式比较容易实现,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例如,有的教师在《信息的甄别》一课中,以“阿波罗登月”这一至今仍为未解之谜的事件进行探讨,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及展示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质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针对类似“今天腾讯老板×××过生日,只要发给4个群就可以领100Q币”、“您的QQ号已被××活动抽中获得一等奖,奖品是××,验证码为××,请登录网址http://××领取”等学生常见的信息提出问题:“你们遇到此类信息,转不转发?点不点击?”让学生充分讨论、探讨其真伪性。有的教师在讲授多媒体信息处理时,通过播放耳熟能详的广告或电影片段,引导、带动学生从广告的构思、创意、意图及其所针对的人群等角度对广告进行深度剖析,培养艺术欣赏的眼光及理性购买的意识,通过对电影中人性、亲情、正义、道德等深层次的价值观进行探讨,唤醒学生对电影中呈现的暴力、轻浮、奢靡等浅层表现的痴迷,引导学生正确地探求其所表达的真正意图。

● 燃料四:自创,提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技巧

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原本单纯的“受众”角色开始有所转变,特别是博客、播客、微博、QQ空间等Web2.0的广泛应用,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他们在获取媒介信息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和传播,每个人既是接收者又可以成为传播者。青少年学生受制于社会活动范围的限制,网络成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换的最佳平台,“晒”、“DIY”、“共享”等成为现今学生在网络中最积极的一些行为,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在网络中看到大量的雷同的、垃圾的、假的、反常理的、反伦理的、反社会的、反道德的信息出现时,就越觉得创造和传播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能力高的人可以有效地传播信息,能力低的会造成很多麻烦,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自创行为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它表现为创造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有效传播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导、锻炼学生进行“恰当”地创作和传播信息。例如,将博客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所感、所想、所得,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创作水平,提高交流反馈效果;又如在多媒体制作课中,用Cool Edit或者GoldWave录制个人专辑,用Premiere或者Movie Maker制作“校园每周新闻”片头,并指导学生将作品发布到诸如土豆网、Youtube等平台上,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学习能力以及媒体使用能力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指标。课堂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创作行为及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尊重他人、悖离社会、不经核实、道听途说等不适合传播的信息的危害性,以提高学生在传播中的能力。

● 燃料五:自律,树立正确使用、创造、传播信息的责任感

自律即是自我约束,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部不良影响的一种自觉抵制的能力,二是具备规范创造传播的素质。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时常需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所浏览的页面中除了包含学习的内容之外,也有一些不适当的内容以广告等形式出现,如游戏、明星八卦等,其画面或文字通常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不时有学生点击进入一探究竟。此外,网络中的一些谣言、低俗的信息的传播也非常迅猛,有些学生不经意地转发,或出于恶搞、吸引眼球、泄愤等原因进行无中生有的造谣,不但危害他人和社会,同时也延误学习,更可能危害自身。在网络中,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管,各种不良信息广泛存在,一味采取“堵”的措施始终无法避免这些内容的渗入,同时,青少年在交互网络环境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制作和传播能力,不能自律者不仅会沉迷其中,甚至会产生失范的创造及传播行为,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能力迫在眉睫。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避免以说教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应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达到自制能力及媒介素养的提升。例如,可以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网络病毒的防范”、“你如何看网络中的不良内容”这些话题开展课内辩论赛或讨论;也可以通过调查“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你最想利用剩余的时间在网上干什么”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其中的诸如“用游戏消遣一下”、“看漫画”、“QQ聊天”等非积极想法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再者,适时地引用网络中的一些典型谣言在课堂中展示,分析其用意,揭穿其谎言,展示其危害,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理性思考、质疑信息的能力。通过这种课堂研讨、观点展示等形式,在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也许并不能立即产生效果,但在这种平等交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正向能量会潜移默化地重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自我控制能力将会慢慢得到提升。

总之,媒介无处不在,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通过点滴的渗透,锻炼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主捕获信息并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对信息的自省意识,进而能自律地传播自创的信息,最终建立起青少年与媒介、媒介信息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广大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张冠文,于健. 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网络燃料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生物燃料
导弹燃料知多少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