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人文关怀维度分析

2014-04-29 11:30刘文娟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实效性

刘文娟

[摘 要]马克思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育,应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因此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全面认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 实效性;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64 — 02

德育人文关怀,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大学生为本,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大学生主体的需要、个性和自由,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的真正主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为了进一步在德育的价值系统中确立起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德育目标,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革新德育理念,关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

“一切道德规范的设立,必须合情合理,切实可行。不能过于理想化,格调太高,或甚至于不合情理,强人所难。否则,人是人,道德是道德。”①班华教授指出:“新世纪的德育走向如何,与社会转型有关,与我们具有怎样的德育理念,怎样进行德育改革有关。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②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顺应时代的变革,革新德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关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

(一)树立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有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必备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要德才兼备,德慧双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我们的学校德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当前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的个人意识和主体意识很强,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们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使德育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得到体验中发展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的主体应该从教师转向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师引导教育作用方式,树立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性,满足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需求。彻底改变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现象,注重引导,通过课堂一系列相关的环节,让外部的规范行为与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学生纳入德育体系,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信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树立“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这就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办学理念,构建起高校“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育人工作格局,即高校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积极动员一切相关人员,包括学校各级领导、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参与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把德育工作融合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课堂内外、实践实训各个方面都体现德育的具体要求,形成德育时时有处处有的良好局面;按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坚持德育发展的原则,按照“教育引导、文化引领、管理矫正”的德育工作序列,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二、完善德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一方面,当代高校德育要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根据党中央关于德育意见的要求,要在进行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坚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这属于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德育内容的系统连贯性、根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成效性,防止和克服德育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低效性,甚至负效性。

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的实际不断增加学校德育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的,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新世纪新形势下,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内容还应包括培养创新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全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跳出惯性思维的窠臼,获得新知识,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成能力;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打好基础。

(二)生态意识的培养。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一项战略任务,并倡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高校德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普及生态生态文明的科普知识内容,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活、学习乃至今后工作的各个层面,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逐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适时引导,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把观念要内化成行为,比如倡导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在食堂践行“光盘行动”等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优越性使这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对他人的要求高,权利意识强而责任义务意识弱。同时受多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可以概括为个体责任感和能力的发展, 这些责任感和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角色扮演是基本的前提。”①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乃至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责;通过正确恋爱婚姻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对恋人、对配偶负责;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负责。

三、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的目的是要以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当做切入点,通过实际中的反复训练,加强对德育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德育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为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渗透人文关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价值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日常教育的过程化,建立师生对话互动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之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毋容置疑。因此,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要求,进而与时代、社会需求相一致。基本的原理性的东西一定要讲,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就需要用现实中积极正面的事例进行教育,对社会消极的现象加以抨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找准高校德育落脚点。

德育要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解决学生们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才能打破过去高校德育工作与现实脱节的被动局面,更好地健全高校的德育职能。

尤其是新时期,除了传统的座谈会、主题讨论意外,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平时不愿意吐露的情绪、心意,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各种问题迅速地做出反应。建立一个依托心理健康平台的咨询中心,扩大咨询的范围与内容,如爱情、就业问题,对大学生遇到的难题、困惑、情感等进行矫正、疏导、关爱。

〔参 考 文 献〕

〔1〕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车彤. 困惑与突破:新时期高校德育方略〔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6〕 欧阳教.德育原理〔M〕.台湾:文景出版社印行,1985年第8页。

〔7〕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年第社会科学版,2000,(04).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