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的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文化重建

2014-04-29 19:08韩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陶行知

韩明

摘要: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东县实验中学以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文化重建。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构建生本课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平等,建立民主课堂;在学习内容上,加强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探究课堂;在人文精神上,鼓励实践,建设创新课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13-04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怎样在这“深水区”求得突破?如东县实验中学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重构课堂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陶研之路。

一、加强研究设计,增强实践研究的前瞻性

对症实际,明确指向。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文化状态,课堂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课堂文化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就是重建课堂文化。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主要关注显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总是被善意地忽略。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而课堂文化却相对滞后,不能与之协调。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建就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培育出优秀的课堂文化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作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学会实验学校”,我校的“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用“活的教育”理论引领“协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升,突破深化课堂改革的瓶颈,形成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形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建构“协进课堂”文化。

理论引领,科学规划。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蕴含着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今天的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陶行知丰富的教育实践,成为今天课程改革的楷模。“活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无论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还是创造教育都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内蕴的教学相长观、学生主体观、知行统一观、创新实践观以及和谐发展观,对课堂文化的重构具有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借鉴作用。

我校根据当前课改实际和学校实际科学规划,以课堂文化的重建作为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建立起以“‘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等子课题支撑的课堂研究管理模式。

二、加强实践研究,积极改善课堂文化生态

1.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

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2]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3]陶行知告诉我们,课堂文化是一种生本文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基于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

让“自主”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基础。我校“协进课堂”主要由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三环节构成,“协进课堂学案”主要由前置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习三部分组成。不论是学案引领的预习,还是课堂活动的展开,“自主学习”都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强化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总结、自主积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课堂生态影响并决定着学习效果,为促进学生的良好课堂生态的形成,我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育,而且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从主动确立目标、自觉预习新知、注意课堂高效、科学完成作业、勇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引领,并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评比活动评价表》进行激励、推动,分别在2012级初一和2013级初一试行,效果良好。

使“合作”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关键。我校学案中的“协进学习”、“提升学习”一般在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实现,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旨在通过合作拓展知识,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激发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积极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创造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关系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不仅依赖自主学习的情状,更取决于每个学生对自身角色的心理期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必须有共同责任认同:课堂没有观众席,每个人都是主体;参与不是一种瞬间状态,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善始善终的动态过程;合作既要倾听他人,也要表达自己;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是积极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在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善于组创一个对学生来说相对完整的文化天地,积极组织学生投身于知识图景和人文图景的统整之中,提高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目标。基于此,我校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学习小组评比条例》,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形成,引领学生以“主体”角色,诚心地、愉悦地融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深度的问题进行协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实现个体学习的“最新发展区”。

2.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平等,建立民主课堂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提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4]陶行知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设师生“共教共学共做”的民主氛围。

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是课改的核心,也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课改以来在平等师生的建设方面形式上的突破大于实质上的进展。协进课堂“多元探究”中的师生对话,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品尝失败、分享成功,真正建立起民主的课堂。“引领提升”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放低教学视角,充分尊重学生,让教学成为生命平等的对话交流,同时教师担负着应有的职责,进行精到的点拨,精彩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协进课堂”生生关系的建立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入手。在“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倾听和表达是主要的交流形式,也是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耳”倾听,了解到更多信息;用“心”倾听,学会接纳、理解、沟通,体验尊重、期待、分担和共享的情感;用“脑”倾听,对倾听的内容进行理解、判断、欣赏与扬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表达时,不仅“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5],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验、观念、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养成友好合作、乐于分享的习惯,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形成以平等与尊重为前提的融洽的生生关系。为推动这种课堂氛围的形成,我校制定《如东县实验中学中学生形象要求》,从站立、倾听、表达三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推动良好生生关系的形成。

3.在学习内容上,加强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探究课堂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7]“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8]“活的教育”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事”为教学内容和途径,启发我们:课堂文化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带着问题进课堂。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环节,常常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紧扣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给予学生广博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支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学习就在自己身边。让每个学生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使课堂学习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在协进课堂上,以已有问题的解决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问题,并自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的意识和“做”的能力。

4.在人文精神上,鼓励实践,建设创新课堂

陶行知指出:“做是发明,是创造……”[9]“做”是“创造的过程”,“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10]“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11]“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2]陶行知“活的教育”的精髓就是培育创造精神。

做字当头,先行后知。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最初都是以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跃进真理之高峰。”[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4]由此看出:“在劳力上劳心”不是简单的“做”,而是包括复杂的思想活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在系统关系中思考问题。这种“做”是“思”,目的就是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鉴于此,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以“做”为中心,“思”为主线,先行后知。自然学科让学生在边操作边理解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与结论,人文学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多体验、多交流、多感悟,使实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自觉的过程。

“知情意合一”,促进人格建构。“活的教育”原则深入贯彻到协进课堂文化重构中,不仅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做”的能力,而且鼓励学生手脑双用,勤实践,重创造,培养“做”的精神。协进课堂要求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的活动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的提升,而且直面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使学习成为学生心理、品格、意志、价值观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三、推动理论思考,追求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中,其“草根”性质常常被视为与“学术”精神对立。我校“活的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文化重建的实践,追求“草根”与“学术”的对立统一。这种“草根学术”突出一线教师的实践意义,突出在课堂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成长,同时追求“学术”研究的理论建树,实现基于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注重积累,强化反思。“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文化意识不断增强,课堂生态进一步改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关注教育教学研究的各类信息,注意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类案例,自觉思考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年来,有88位教师在省、市、县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奖,教师发表获奖论文300多篇。“‘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在课题中期检查中获得专家好评。

加强交流,推动提升。我校充分利用承办省、市、县教育科研活动的机会,利用鲜活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积极影响,促进自我提升。每次活动我校都将其作为推进课题研究的途径,作为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作为与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协作单位进行研究、交流的渠道。

以“活的教育”理论引领的课堂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形成一个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场”,在这个场域之中,课堂被赋予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位学生和教师都具有积极、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幸福在每一个生命之间得到传递。我校一年多的实践和积累仅仅是起步,我们期待着“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我校在课堂文化建设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2][11][12]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21.129.129.

[3][9]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04-405.650.

[4][5][8]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325.133.

[6][7][13][14]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8.94.52.531.

[10]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33.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路径探究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