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的四个密码

2014-04-29 19:08曹爱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曹爱东

摘要:人生在世,人人追求幸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应该享受工作幸福的人。研究教师的幸福,发现并破译教师幸福的密码,让教师懂得如何了解自己、剖析自己、突破自己,寻求工作中的幸福,提升生命质量,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幸福的密码即认同自己的职业、有职业安全感、怀有教育梦想、把学校看作天堂。

关键词:幸福密码;职业安全感;教育梦想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30-04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人生在世,人人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哈林·克赛说:“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之中。”法国作家莫洛亚说:“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科威特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这诸多答案似乎在告诉我们,幸福可以作具体描述,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细细品味与体察这些大家的话语,还是能发现幸福的共同特征:幸福有时是一种持续久远的生活状态,有时是一种获得巨大乐趣的心理感受,有时又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黑格尔称“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按理教师是最应该享受工作幸福的人,并且是有着“双重幸福”的人(于漪语)。然而,2011年人民网与现代教育报联合推出“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不免让人失望。在参与调查的13973人中,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幸福的不到两成,近三成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很幸福,67%教师在一天工作结束时,会感到疲惫不堪。即使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很多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工资待遇有了保障,但各种调查表明教师的幸福指数没有升高,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不可能给学生传递幸福。研究教师的幸福,发现并破译教师幸福的密码,让教师懂得如何了解自己、剖析自己、突破自己,寻求工作中的幸福,提升生命质量,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显得尤为重要。

密码之一:认识你自己

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铭刻着“认识你自己”,用来警示世人——“照顾你的灵魂”。“认识你自己”,要求我们认识到人有肉体和灵魂(或精神)之分,灵魂才是你身上神圣的东西,是使你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周国平说:“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与卑鄙。”高贵的灵魂必须摆脱物质的羁绊,身外之物越少,精神空间就越大,物质越少,累赘就越小。物质给人带来的是快感,并不是幸福。幸福是有物质作为基础的,但仅仅沉湎于物质需求,始终摆脱不了物质欲望,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哲学上的“认识你自己”,对我们教师有很深刻的启示。在这个物欲横飞、功利泛滥的时代,有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滋养,被欲望裹挟着去追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忘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的心灵常常处于始终未被意识到、被察觉到的状态,灵魂远远跟不上脚步,从而发出“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纪伯伦语)的呐喊。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一个教师要关注自己心灵的存在,看护和调养好自己的心灵,促进自己精神的成长,体验自身价值实现时产生的深层快乐和情感满足。物质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

“认识你自己”,更重要的是“认同你自己”,认同自己所选择的教师职业。教师必须深刻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不断抬高自身素质标尺,比其他行业人员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学生家长眼中,教师身上不应该有任何污点,理应成为完美的化身;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面镜子,一言一行时刻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如果教师忽视这一职业要求,就不可能得到家长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背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

尼采说:“每一个人在找到了他更高的自我时,会整天兴高采烈。”教师只有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自己,认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既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注重精神成长,不断充盈内心生活,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醒和强化教育信仰,“让灵魂跟上脚步”,才有可能感受到职业幸福。

密码之二:有职业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在马斯洛“五层次需要说”中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主要指人生安全、生活安定等。职业安全感已由人生安全上升到职场中的工作安全,主要包括失业恐惧、能力与工作不匹配、尊严受到威胁、单位没有发展前景、缺乏归属感等。最近一项调查表明,近90%的都市白领都缺乏职场安全感,患有焦虑症。“安全感丧失”造成的心理危害,在金融风暴过去后的今天,攀升至职场身心健康杀手榜单的高位。安全感没了,幸福自然不会存在。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铁饭碗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教师岗位聘用制的推行,绩效工资的实施,让多少年来的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受到了挑战,让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感到了危机感。加之最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开始推行教师交流制,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六年的教师要实行交流,教师传统思想中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荡然无存,这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安全感逐步缺失的重要原因。

如何寻求稳定的教师职业安全感?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坚守师德标准,真心关怀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他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就一定不会担心来自学生家长的信访和举报。其次,要勤于钻研教学业务,提升专业水平,能在成果显著的教科研实践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实力,就一定不会担心来自学校的各项检查和评比。再次,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适应和改造工作环境,能迅速融入新的团队。他有足够的人缘和魅力,就一定不会担心来自身边同行的冷眼和排斥,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密码之三:怀有教育梦想

人生何时最幸福?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经济效益中心通过对23161名17岁到85岁的人进行调查后发现:23岁时对未来充满期望,这时的人感觉最幸福;30岁后,幸福感开始下降并将持续到50多岁;60岁开始,对人生的遗憾感减少,所以幸福感也有所上升;到75岁后,幸福感和满足感则又将下降。由此可见,人生最幸福时刻是在对未来充满梦想和期盼之时,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英国诗人拜伦说得还要好:“在你们的天空中还有许多彩虹,你们对未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幻想、期待,所有这些对未来的向往,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幸福。”

有梦想是快乐幸福的,若没有梦想,这个差异必定会在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差异的根源却在内心,正是这个无形之域,指引有的人生活在前途似锦之中,有的人生活在糊里糊涂之中,有的人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他们之间的幸福感自然也就有了差距。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说:“若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愿景,则每天忙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情。”

作为教师,怀有教育梦想就是要告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告别工作中的单调和枯燥,将琐碎的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怀有教育梦想,就是要知道幸福与金钱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学会拒绝“这山望着那山高”,摒弃“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抱怨教师待遇低,能够抵挡外面诱惑,坚定终身从教思想不动摇。怀有教育梦想,就是将自己的生活定格为教育生活,不游离于学校集体之外,真正走进校园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感知师生心贴心的温暖。怀有教育梦想,就是要拿出自己的笔,用文字记录教育生活的精彩,记录曾经拥有的岁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航向。怀有教育梦想,就是要把教育当成“志业”或“命业”,生命为教育而活,教育是生命的依托,就像特级教师贾志敏所说:“当年是为了生活而做教师,但是现在退休不当教师了,我就一刻没有办法生活了。”

教师的梦想有大有小。大的梦想看似遥远,其实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愿望和念想组成的。学生发自内心的一次认错、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一篇散发出油墨香的文章……这些细小的事情在教师梦想的指引下,都会成为教师梦想前行的动力。

教师的梦想是不断更迭、递升的。任何一个达成的梦想就会转化成新梦想的动因,幸福的感受随梦想而变化。因此,怀有教育梦想的教师需要不断地重新确立新梦想,抬高人生标杆,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先后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几次梦想跳跃,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拼命工作不是我贫穷,而是因为我依旧充满激情。与其追逐所谓的成功,不如放手去追逐梦想。因为梦想比成功的光环更重要。”

密码之四:把学校看作天堂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罗素说:“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教师爱学生、爱学校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种口号式的职业规范要求,常常与教师的行为实践脱节。一方面,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广大教师被迫把自己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工具,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教育不是牺牲今天去追求明天。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能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迷恋教学技术和经验,忽视用公义、善良的内心去指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温暖和信心的光照,并且温柔地坚持和孩子们的心灵在一起。

一个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很大程度决定于他的教育情绪和态度。高尔基说:“如果享受工作的乐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如果把工作看成是义务,那么人生就是地狱。”教师若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若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中。这就所谓佛家思想“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把学校看作天堂,前提是要把学生看作天使,去真心爱学生。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上升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这样才有真情感,才会真喜欢。格鲁吉亚心理学家阿莫·那什维利说得精彩:“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心弦,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心弦同孩子的心弦调到同一音调,才有可能与孩子的心产生共鸣。进而,教师才会与学生产生情感依恋,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幸福才会依次铺展。相反,“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斯宾塞语)。如果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的,教师必定苦不堪言,必定生活在地狱之中。

把学生看作天使仅有爱还是不够的。“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教师唯有从理解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儿童,给予儿童精神的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教师有了这种教育理解和实践行为,我们的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内心纯洁、善良和伟大的爱。

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最好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儿童。蒙台梭利称“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变做小孩子”,陈鹤琴希望“重新做一回儿童”,李吉林自认“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这些教育大家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拥有儿童般的情感和兴趣,甚至还具有儿童般的思维,这就是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密码,也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给出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猪用嘴巴怎么也咬不到尾巴,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抓不到幸福。妈妈笑着说:“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