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主体性教育

2014-04-29 12:12侯可会
大观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与时代一致的教育理论,才能引导一个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新教育的建构。事实表明,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支撑,而支撑点就是主体性意识及其主体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意识;道德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改在。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的所讲的主体性。高校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特性。真正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挖掘自身的潜力,对未来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缺失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同时中国社会也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因此很多学生思想上有迷茫,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自我意识缺失等现象。当前整个中国公众社会主体性意识模糊,表明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社会意识教育的失误和心理意识教育的偏差。

(一)道德教育话语远离现实生活世界,缺乏真实性

道德教育话语只注重方向性、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教育者言说的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极大反差,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讲授的德育内容道德规范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原则推衍”的结果,而不是植根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之中,导致了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现实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从,对课程文本无言可说,从而引发对道德教育话语的质疑。

(二)道德教育理念“无我化”特征

德育抛开人的发展需要去谈社会本位的道德崇高,忽视道德主体内心合理的追求和满足,使道德个体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弱化,也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刻板的、简单的复制社会道德的过程,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很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德育目的出现功利化取向,有些学校将义务献血等这样一些充满人性美的行为列入量化模式的德育综合指标排名中,诸如此类急功近利的目的取向不仅导致了教育者浮躁、虚假的不良风气,也造就了学习者言行不一、只注重表面形式不讲求实际效果的双重人格。

(三)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上,外在道德教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德育工作者依然采取道德知识教育,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由于忽视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主体性建设的途径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学的教育是不完善的,甚至是失败的。其出路应依托于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树立、道德情感的培养和维护、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展,德育知行大课堂的构建等。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需求,培养学生道德自觉的意识

我国的德育的价值定位偏重于社会和集体本位,从属于国家,却忽视了其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应当从学生自身出发,遵循个体的成长规律,不应一味地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标尺,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其个体性、主体性,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接受能力出发,真正把学生的道德生活、道德修养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过有道德的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德育的温馨和人性的魅力,感受到高校德育与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意识,增进道德情感,现实生活才是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得以产生的沃土。只有从小处着眼,推进道德生活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接受道德的教化,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形势与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在教学形式上,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生不只是带着身体来上课的,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其发现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上课方式,比如专题讨论法、情景设置法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增加其直接经验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地确立学习目标并为其奋斗。

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通识课程,通过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精神。另外,鼓励学生通过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视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

(三)增加实践课,多开展学生自主活动,促进“知”“行”有机结合

课堂内外互动我们培养的是社会的人。让学生了解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就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对别人、对集体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同样,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道德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躬行践履无疑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我们正处在人文与科学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的大时代,大学作为文化与科学的创新策源地,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激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创造潜能,他们才能成为未来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靠外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主要是重视主体的接受规律,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行唤醒和培养,促成自我发展,我们应当把握分寸,做到现代制度理性与传统道德理性思想有机融合,促成外在约束与自我发展的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琼等(著).道德接受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刘述进郭延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载《当代教育论坛》,2008.3,第82页。

[4]杨丹妮:《大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性问题初探》,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5.第20卷,第115页。

[5]刘瑞芝:《主体互动式人文教学实践研究》,载《职业技术》,2008.6.第94期:第29页。

作者简介:侯可会(1979—),男,汉,硕士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