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辉
摘 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有很多学生对高数课没兴趣,学习效果差,不易入门;另一方面,高数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它既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还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情感在高数教学中的作用,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情感教育;因材施教
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动力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但同时情感又有双重性质,满意、欢乐、喜悦、爱慕的情感能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清醒,记忆力敏捷牢固,思维深刻灵活;不满意、烦躁、痛苦、忧伤、愤怒的情感能削弱人的活动能力,使人头昏脑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高数的教学中设法维持学生的良好情绪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高数的过程中智力因素不是关键问题,反倒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出现问题,影响了学业。在高数教学中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高数课的学习。
一、充分发掘高数课的特点
高数本身的特点在于它所具有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数学直接与间接的应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力功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高等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按照集合、简易逻辑、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函数极限、微积分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的。相互之间结构清晰,紧密联系,步步深入。其中前面的集合、简易逻辑及初等函数属于高数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即初等数学部分,围绕着函数的有限变化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而展开的基本内容;后面的函数的微积分学,是高等数学部分,围绕着函数的无限变化性质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放手让学生积极去探索,去分析、类比,从中发现规律及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或者层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帮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有关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总结归纳,尽量引导学生认识该课程总体的知识结构,这种适时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为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坚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可以让学生体验高数本身的社会功能,即数学直接与间接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无限区间上的“反常积分”时,可以“第二宇宙速度”为例来讲。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高数课直接应用的经验,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主动探索,使情感教育的动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多为学生创造良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习进程要张弛有度。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张弛有度。在高数课堂上,如果把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作一种紧张的学习,是一个“张”的过程,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冷静思考的话,那么深受学生欢迎的各种趣味数学题目,就是他们可以完全投入、热烈响应的一个“弛”的过程。有趣的数学习题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驰起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大多不会超过20分钟,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保持高涨的热情,时时沉醉于高潮之中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它只是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题目不要多,范围也不限,这个教师可以自己把握。
语言是教师讲课的最直接的工具,所以它对于创造良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很重要。高数课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很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形象逼真的描述;适当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的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吸引学生注意。
三、因材施教,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
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情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如讲“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教师可以在总结“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函数图象,即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说明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讲解,提示学生总结出“求区间上的函数最值”这类问题的规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根据以往旧问题解决新问题、以启发讨论为主的课型,再结合数学课传统的“讲授式”课型,这种灵活多变的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能够设法维持学生的良好情绪,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上好一堂数学课,是一名数学教师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郑桂梅.高等数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葛喜平,徐娜.高等教育心理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