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2014-04-29 09:24李长亮
大观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价值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积淀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蕴含着丰厚的德性力量,深入挖掘其德育价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论述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对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提供了指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古代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成为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流。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中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即《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故称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系统的德育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积淀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蕴含着丰厚的德性力量。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德为先,德性深深渗入了士人的生命、生活当中,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性既是古人的自觉意识和心灵秩序,也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德性自觉的养成。“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些名人名言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种凝聚了民族感情和力量的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圣哲理想的精华,应当成为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抵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大学生精神自觉的养成。

在当代中国,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只要青年一代不断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

(一)强调对个人要“修己以敬”

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化体系。子曰:“君子修己以敬”,不仅如此,还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要促进社会和谐、济世安民,“修己”是基础,而“敬”是起点,这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很好的德育启示。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逐渐成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更要警示当代青年要修身养性、不自卑且尊重他人,平衡个人利益和高尚价值之间的矛盾,要求人人有敬畏之心,和谐相处,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礼记》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己”呢?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给出了丰富的答案:一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二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中庸》中的“君子慎其独也”;三是发扬仁爱、孝敬父母的美德,如《论语·学而》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四是高尚的人格操守,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强调对集体要崇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强调人际和谐,这对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基本都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自进入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团队合作逐步成为他们日后赖以生存的处世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中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等。在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强调如何与人相处,强调如何促进集体的和谐。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当代青年的和谐观,有助于社会共同理想的进一步实现。

(三)强调对国家要舍身为国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点。从文天祥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梦阳的“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无不强调一种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重民的民本主义思想,强调国家的重要,人民幸福的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样一种大爱精神。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最具特色的内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浩如烟海,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并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精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精神源泉。

作者简介:李长亮(1975—),男,烟台南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德育价值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