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莉莉
摘 要: 本文从语文阅读实践的认知理解功能、探究发现功能和意象创新功能展开论述,旨在解决语文课堂阅读实践的实效性问题。作者认为通过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可以达到阅读的延展性,让学生通过“学进去,讲出来”的学习方式达到阅读的深刻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阅读实践 实效性 学讲方式
随着在校生在校时间规定的实施,学生没有了早读课,教室没有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学生是否阅读了文章?语文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手忙脚乱,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教学过程,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我认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开拓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般来说,课内阅读至少应达到总时间的40%左右。
一、理解性阅读实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认知理解是一个基础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归纳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堂内的实际阅读实践,而且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学讲方式恰恰是最有实效的。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能够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例如文言文阅读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那么究竟是老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做出来?即便学生刚开始做出来的板凳粗糙不堪,也是有意义的。暂时的费时必将成就未来的高楼大厦。
通过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不能角度、层面理解和分析阅读文本。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缺乏了学生的亲自阅读这一实践活动,则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也就不能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广泛阅读意义和价值的文本,需要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其中的韵味。只有根据阅读文本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阅读实践,才能帮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有所得,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我在教学鲁迅先生《雪》一文时,针对“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设计了阅读实践引导:
首先,学生自主“三读”文本,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所谓的三读就是指朗读一遍,了解这篇课文的全貌;默读一遍,体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后速读一篇,对自己的体会进行印证。完成“三读”之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理解在该文章中鲁迅表达了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再次阅读课文,从深层次把握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热爱朔方的雪。此目标实现相对较难,但只要认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自己的观点,便会读懂。鲁迅先生以为朔方的雪最能体现独立张扬的个性,是其心情境遇使然。以学生反复吟咏为主,教师再辅以恰当引导,理解必然到位。
二、探究性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始目标,即认知理解;另一种是更深层次的目标,即探究发现。学生不断进行阅读实践是实现深层次目标的唯一途径。正如布鲁纳所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不能再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过多的指导和帮助,应该让学生自己亲自去阅读、去思考,否则过多的干预学生的阅读实践往往会适得其反。”
例一:以《雪》一文为例分析探究发现。探究发现必须以前两步具体的阅读实践作为前提和基础,在进一步的阅读过程中要具体联系上文中所描绘的江南雪及暖国的雨,经过多次反复的研读,从而体会作者景中寓情,作者的真实的情感和心境会影响其对景物的选择和表达,深刻解读出作者文字的魅力之所在及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把握写景状物诗文。
例二: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段文字,进行旨在探究发现的阅读实践。阅读内容:门终于开了,近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得讲者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在常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抓住一点,仔细研究,力求有所发现。如升温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中包含的心理描写,就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阅读获得,而这一获得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发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就要给他们机会和时间,让他们构建较高层次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基础。探究发现必须以阅读实践为基础,在阅读学习中应该合理安排阅读实践。探究发现阅读的过程是曲折的,学生在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的活动中不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三、创新性阅读实践
要创造阅读实践的创新活动,就应该不完全局限于原文,而应该开拓思维空间,提升理解境界。下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向创新进行解读。主要是为了能够阐述究竟该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意象创新能力。
例:学习阅读《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首先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塑造文本中的原始形象。其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发散思维和联想创造把心目中的形象加以描摹并说给同学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心目中原有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生成一种丰满具体新的形象,自然能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在文中所寄托的精神和理想。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与作者及作品进行“对话”,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
再提供一首陶渊明的《饮酒》,引导学生进行目标训练。学生可以在基于原文所形成的画面上,发散思维,添枝加叶,从而形成一种更深、更新的意象。再创造表现形式可以是散文,可以是配画或者是散文诗。通过意象的再创造,不仅能够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此种意象创新阅读与其他阅读层次相区别,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阅读,能够达到更高境界。意象创新阅读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维生.阅读教学要落实阅读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
[2]冯中允.语文课堂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才之路,2007-07-05.
[3]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的意见.徐州市教育局,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