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其中表现在1、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构词不对称。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女权运动下,称谓语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英语中:1.加后缀“woman”;2.中性词代替阳性词;汉语中:1.用男性称谓来称女性以表示尊敬 2、不从属男性,直接改称姓名。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对比;女权运动
一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妇女以前都处在从属于男子的地位.几乎在每一种传统的文化里,女性都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和约束。几千年来女性受压迫几乎成为了历史模式。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体现在语言中,在语言的多个方面都有反映。
英语和汉语的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
1.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构词不对称。英语中,阳性名词总是无性别标志的,而相应的阴性名词则通过加复合词或非自由语素来构成。从英语中man和woman这一组互为对称的词来看,man不仅指成年男子,而且泛指人,但woman则不然,它只能指女人而不能作为人类的总称。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女性从属特点,如习俗中女子婚后改姓夫姓。汉文化中,也同样是女人结婚后随夫姓,称之为张氏、李氏等。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王夫人等。有的虽然保留了名字,但必须冠以夫姓。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如英语中的king(国王)—queen(王后、母猫),女性名词都有一定的消极含义。汉语中,根据六书,女是象形字,一个女人两只手交替在胸前,顺服地跪在地上,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而有许多带“女”字旁的字如“妖、婪、嫌”等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由于处于从属于男子的地位,她们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语来称呼自己,如“奴家”、“妾身”等。当丈夫对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语是“糟糠”、“贱内”等。这都是对女性贬义和轻蔑的称呼。
3.男女尊卑有序。无论在传统文化中还是语言习惯中,英汉两种文化都习惯在男女两性的词序上遵循先男后女。如men and women。汉语中更要求男女尊卑有序,如:夫妻、男女等,这都是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
4.男女职称称谓与性别标记不对应。社会中很多学历、职业称谓都是以男性为参照点,在不加以性别标记的情况下均指称男性。当用来指称女性时则必须要在前面加上性别标记。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很常见,如博士、市长、教授、将军、工程师、作家等称谓一般是称呼男性的。若称呼女性,必定加上标志女性性别的“女”字,变为女博士、女市长等。这类现象英语中也普遍,如engineer(工程师)对应的是woman engineer(女工程师)。
除此之外,职业称谓的缺环在汉语中很常见,如有“阿姨”但是没有“阿叔”,有“保姆”但是没有“保爷”。
二
随着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地位开始提高,出现了很多女强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但在社会的很多地方依然有封建残余,如语言性别歧视。世界女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使得妇女们认识到改造语言和消灭性别其实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称谓语作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广泛的语言手段,随着女权运动,特别是那些女权运动者们强烈地呼吁,改造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对它进行了一系列变化。
英语中:1.加后缀“woman”女权运动者们发现许多英语词汇中,尤其是那些涉及职业的名词,实际上排斥了女性的作用与身份。这对她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女权运动主义者们对诸如chairman,spokesman等阳性名词极为不满,并提出一个宗旨一条在体现女性与男性在职业上平等的途径:即根据构词原理,通过在词根后加后缀“woman”来构成阴性名词这一途径,极大丰富了英语词汇。如chairman—chairwoman;2.中性词代替阳性词:那些带后缀“woman”的阴性词仍留下性别歧视的痕迹,于是又提出了一个构词方法,即用中性词代替阳性词。如用带后缀“person”的中性词spokesperson。用中性词person取代有性别特征的后缀不失为一种消除性别歧视的办法。
汉语中:1.用男性称谓来称女性以表示尊敬。1)自称:有一大批年轻女性先在网络上再延伸到生活中,模糊掉自己原先的独立性别,向男人靠近,用自矜之称“哥”、“爷”等来自称自己。它的反叛意味也就在于他对年龄差距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忽视,在于他对称兄道弟的传统礼俗的否定。2)他称:女权主义者们还对着装或性别男性化的女人给予性别转化称表尊敬,如称为X哥、X爷;2.不从属男性,直接改称姓名。中国女权主义者们不愿称谓男人的从属,婚后改姓夫姓的习俗早已灭亡。无论男女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女性再不是男性的附属。
三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它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广泛的重视。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有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然在语言里有所反映。而改变性别歧视语言的尝试是值得的,也必定会赢得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时刻关注社会现象,才能更进一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曾广成.女权运动及其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J].文学评论,2004(04)
[3]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刘世生,周玉芳.汉英词汇反映的妇女社会地位变迁[J].外语教学,2002(07)
作者简介:向莹,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