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少凡
摘要:诵读教学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诵读。现代语文教学也在提倡,但效果并不显著。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运用和语感的培养。那么,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诵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68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对考试,从而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那么,究竟什么是诵读呢?我国的诵读教学,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到了现代,诵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诵读:诵读就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它通过对文本的眼观口诵耳听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学习语言,是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为基础的,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读”来实现的。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足以道出读的重要性。
一、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不读怎么理解,不理解又怎能声情并茂地读呢?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反应,需要教师多分析多讲解多练习多实验才能理解,语文阅读则不是这样,巧妙的立意、细致的描写、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在诵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只是对字面和文义表层有粗略的感知,但每多诵读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力的效果。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在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诵读是能动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规范的操练活动,所以多诵读能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但达到了语言的规范化还养成了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所以说,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打好语言规范基本功。很难想象,一个连读都读不流利或读不清晰的学生,如何能够自如地与人交际,如何能够融入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因此,诵读应当回归课堂,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情感,领会得要更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读得多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书面语自然会和自己的口头语言联系起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熊成钢认为:“语感是主体对作客体的语文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言语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能力。”王尚文认为:“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简单来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诵读揣摩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过,这也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在诵读时必须开动脑筋,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理解。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说:“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反复思考体会),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使音节高低起伏,心意舒展畅通),久则义礼浃洽(书中的道理能融会贯通),聪明日开矣(聪明才智自然逐渐发展起来)”这样,语感的培养也就在其中了。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读的时间,特别是对一些精彩语段进行反复诵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熟读成诵,深刻体味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句子,在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敏锐的语感便自然形成了。
四、提高写作能力
对一篇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布局谋篇的精妙,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领悟作者选用词语的严谨与精当,也能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写作时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写作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此外,诵读可以扩大素材的积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把优美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写作素材都记到小纸片上,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便于随时记诵。他正是靠着这种对语言和生活的不断积累,才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说,语文诵读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应将语文积累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而积累的主要方法就是诵读了。诵读名篇佳作,可以使自己的词汇丰富,并能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许多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切、十分合宜的字、词、语、句甚至语段和结构方法便会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古人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说法,都说明了“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五、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活动是各种审美感情的共同活动。首先,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其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对美的语言感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此外,诵读时作品的形式之美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有审美特点。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体现,文章的比喻、双关、通感等修辞方法也将学生引入美妙的意境。
同时,作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表达的美好的情感,为学生诵读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诵读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使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诵读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结晶,它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足以证明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上是笔者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一点认识,力求在实践中走一条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江西省岑峰中学 34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