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统
【摘要】 正确处理好“占领”与“撤退”的关系,将会使数学课堂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学生的提问潜能将得到最大激发. 教师的撤退,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占领中迸发出对问题探究的不竭动力,学生将会在问题的氛围中乐于质疑和发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 数学;课堂;提问;能力撤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观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着意于问题解决的数量和质量,恰恰是注重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有一种成功叫撤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占领——让课堂提问更具有效性
教师在学习方法、情境创设、发现问题等方面做正面引导,减少瞎提乱说,让学生提问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从而切实引领学生占领课堂主阵地,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
1. 多用拇指,少用食指,敢于占领问题高地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提问题的第一要则是脸皮厚.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首先坚持“多用拇指,少用食指”.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其次常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等,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 再次,有些学生提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可寻找当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2. 情境布障,诱发质疑,急于攻占问题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障布疑,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带动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孩子们先预习了课本. 课堂上,我用“小猴子乘车记”的情境作为课的引子,在滑稽的音乐中,小猴在三角轮、四方轮、椭圆轮的车子上被抛得惊慌失措……学生在一片笑声中,打开了问题的匣子,“小猴如何才能舒适?”引发对圆的思考. 学生急于把自己的发现跟大家分享.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等知识被应用到刚才的情境中,博得了阵阵掌声.
3. 读懂教材,有效思考,善于找出问题关键
如现行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课本采用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的情节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情景串”设计,每一个情境都有侧重点,都蕴含着新的问题、新的知识点. 如何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引发疑问?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主题图中寻找数学问题,有效思考,是科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 此外,教材中许多地方都出现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还有“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问题. 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资源,无疑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4. 联系生活,思泉常涌,乐于分享问题的发现
我喜欢创造机会让学生分享他的发现,注意调动学生把学会的介绍给别人,把生活中的疑问提出让大家探讨,在分享中体会思维的快乐. 教完六年级上册“图形欣赏”时,一名学生提出:有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了,不大明白. 书上说“180°大转弯”是不是错的?180°角是个平角,方向很直啊!90°大转弯还差不多. 不少同学也附和:“是呀!但是书上说的,想当然就搁下了. ”这是对角概念静止片面的理解. 我想让学生来解释,但一个个脸上写满了问号. 我在黑板上画出角的0刻度线,开始旋转角的另一边……这时几只小手立刻举了起来. 一学生走上讲台,用身体示范由面向0°到90°,再到180°的转弯过程,大家恍然大悟. 这位学生还指出了把角孤立静止理解是不对的,得到大家的赞许.
二、撤退——让提问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成功叫撤退. 撤退会让你得到更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撤退”就是学生的“占领”. 教师的“撤退”,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占领”中迸发出对问题探究的不竭动力. 如何巧妙撤退,我有如下体会.
1. 假戏开路,准备撤退
作为一线的教师,常常遇到你问我答,你问你答,不问不答,学而不问,听而不违等现象,造成的原因是诸多的. 孔子说过“终日不违,如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来个“无中生有”“树上开花”.
案例:一位老师新接了一个班,每节课都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可是学生们就是金口难开. 老师以为是学生惧怕,百般努力,消失了陌生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師决定唱一出“假戏”来改变这种局面. 他找来一名口齿清晰的学生,把设计好的问题告诉他,要求他上课时看老师的“眼色”,把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并嘱咐他不要向其他同学说出此事. 课堂上这名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成功,老师在全班学生面前“狠狠地”地表扬了这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其他学生都羡慕地看着他. 以后,老师又找了几名学生替换着,把“戏”演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只有一两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到逐渐越来越多,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灵活了. 再后来,老师把解答疑问的权力让给了学生,变为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已撤退到后方,闲看花开.
2. 抛砖引玉,及时撤退
问题千千万,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 我们倡导问题的价值取向,这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技巧,通过抛砖引玉,有效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抓住提问的切入点
如在新旧知结合点处提问题,在联想处提问,在争论处提问,在混淆处提问,用逆向思考提问,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等. (2)采用引人注意的提问方式
为了增强提问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采用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的“趣问法”,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的“追问法”,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的“反问法”,根据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提出问题的“类比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的“联系实际提问法”等.
3. 诈傻扮蒙,无奈撤退
学生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何“逼”学生走在前面,教师诈傻扮蒙,将错就错,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将错就错
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板演8.5 ÷ 0.7 = 12……1,我不急于做出批改,而是把题放进购物情景中:圆珠笔每支0.7元,8.5元可购12支,还余1元. 学生刚开始很肯定,但一会儿便有几名学生提出了异议:7.5元可买不到12支呀?问题在哪里?越来越多的同学发现了问题. 我只在旁边静待花开. 最终学生们归纳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0除外),商不变,但余数会跟着扩大相同倍数. ”
(2)金蝉脱壳
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课一开始便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为预习过,几乎全班学生都会. 老师又问:“如果给你数据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会!”老师说:“你们都会,那就下课吧!”学生的口张开好一会儿才闭上. 老师说:“那给我一个让这节课续下去的理由. ”稍停顿,学生便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我会公式的由来,但我想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接下来的课,变成了“我要学”,目的明确,教师只在一旁轻松指挥学生,偶尔点拨一下,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迎刃而解.
4. 制度保障,正面撤退
制定合适的提问激励制度,对培养小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提问的习惯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评选质疑小能手
让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树立心中的榜样,增强提问质疑的荣誉感.
(2)开设问题银行
让学生各备一本问题笔記本,把每节课自己或同学提出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记下来,进行课后反思,并邀请家长参与银行的管理,教师对问题银行进行检查,评选“优秀行长”.
(3)组织小组提问竞赛活动
通过比较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占领”与“撤退”的关系,将会使数学课堂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学生的提问潜能将得到最大激发. 学生将会在问题的氛围中乐于质疑和发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学会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级.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0,42-45.
[2]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4-137.
[3]杨兵权.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及提问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