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普米族民间音乐口述史个案研究

2014-04-29 23:03王珊珊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普米族口述史民间音乐

【摘要】普米族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如今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县和宁蒗县。普米族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文章通过对兰坪县民间艺人的深入田野考察,意在了解普米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普米族;民间音乐;口述史;发展现状

普米族是云南省七个特少民族之一,他们一般生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普米族民间音乐是以民歌、器乐、舞蹈、祭祀音乐为主,每一种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文化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以哩哩、西番调、唢呐、羊头琴、口弦、阿蹉蹉等最具代表性。由于兰坪县地处“三江并流”的南部地区,是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地,普米族受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影响。所以普米族音乐在保留原始传统的状态下,也呈现出多样的态势。

一、生存现状

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兰坪县大羊村位于河西乡东南边,东邻通甸村,南邻三界村,西邻箐花村,北临得胜村,距离乡政府和县城各约10公里、70公里,交通较便利。大羊村管辖大古梅一二组、阴山、堂山4个小组,地处海拔约2600米,年平均气温11℃,降水量适中,生产方式以农牧结合为主,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大羊村地处大山深处,在此居住的普米族都离不开高山和茂密的树林,其中大古梅一二小组是兰坪县内普米族传统文化积淀最深的所在地,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本民族的文化习俗。

二、田野调查——民间艺人口述实况

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对兰坪县民间艺人的走访,已对现存的普米族音乐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以下采访记录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采访艺人(民歌):和生开;性别:女;出生年份:1955;职业:妇女主任、计生员;采访地点:兰坪县大羊村普米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室;她有三个孩子(一女两男)。

采访内容:进入传承研究室,首先她唱了《放羊小调》和《离娘小调》,手中的笔记本里面记录有许多的普米族民歌。接下来唱了两首山歌,这些山歌都是为我唱的,歌词的大意是我来到这里,她们很高兴。随后又唱了一首哩哩,这些歌曲都是在她十六七岁时和母亲学会的。在山上放羊、放牛的时候唱这些歌曲。还有多人对唱情歌的形式,一般是一问一答,即对歌。原来她参加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妇女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唱了一天一夜的歌曲,她有民间艺人的证书。在唱对歌的时候,男歌者站一旁,女歌者站另一旁,对歌的句式可以是两句或者四句,人数可以是两个人或者是七八个人,对唱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人唱不出来,就要离开场地。对唱的歌曲调子是不一样的,她又唱了四句哭情调(普米语称“xu zhong re”)。然后又演唱一首情调,歌词大意是爱你、爱你、真爱你,请个画师来画你,它可以用汉语和普米语演唱。接下来演唱的小调是《耍钱调》,主要的含义是赌博,在七八月份的田间地头的时候,一些人在地里休闲娱乐赌钱,其中一个人赌输以后就去邻居家借米等东西,等之后赢了再奉还这些东西。她唱了一首送郎调,意思是我的郎君出门的时候,要唱这首小调,这首歌有十二个月份。许多普米族小调的音调是一样的,只是歌词的内容不一样。她又唱了一首哩哩,哩哩是普米族传统的民歌,男人和女人唱的音调是不一样的。原来在山间两人对歌的时候,如果两个人对答得很好就可以一直唱,如果两个人对答得不好,只唱几句就结束了。每一年的“吾昔节”在锣鼓庆的地方举办,举办几天就能唱几天,由于路途远,所以很多老人就不能参加这个节日。

采访艺人(口弦):和三妹;采访地点:家中;出生年份:1944;性别:女;职业:农民。

采访内容:老人弹了一段口弦是《祭鬼调》,即普米语“cao fie”。现在很多曲调都忘记了,她都是听原来的老人弹口弦,后来慢慢才学会的。口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女性弹的,另一种是男性弹的。女性弹的口弦是由三个竹片组成的,左手握住三根竹片,把它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食指和中指拨动竹片的最尖端,最下面的竹片是经常用到的,上面两个竹片作为配合和辅助。男性弹的口弦只有一根竹片,竹片上面有一根线,在弹口弦的时候是用手来拉的。现在这种一根竹片的口弦在这个村子里已经没有了,也没有人会弹。第二首曲调是《鸟上天》,弹奏口弦的时候,把口弦放到嘴边,然后嘴要往外面吹气,右手弹拨口弦,这样就出来不同的音调了。从上到下的竹片分别代表公的、母的、小姑娘,三根竹片有软硬之分,中间的是最低音,它的竹片是最软的。

之后分别弹奏了《祭天神》《狗叫调》《跳脚调》《鸡叫舞》,老人说她原来会弹奏八九个调子。在吹奏口弦的时候,吹奏低音嘴的口型要小一些,产生较小的共鸣,吹奏高音嘴的口型要大一些,产生较大的共鸣。还有一个装竹片的竹筒子,竹筒外面还有精美的雕刻图案。

采访艺人(羊头琴):和国华;性别:男;出生年份:1989;民族:普米族;采访地点:大羊村普米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室。

采访内容:他弹奏的口弦曲目是由水凤村的一位老人教的,原来的传习小组里面有教唱古歌的老师、教乐器的老师、舞蹈老师等,老师来自于大羊村、联合村、水凤村。原来在传习小组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成长起来,由于面临生活的问题,他们都需要外出打工,如果有什么大型活动,他们还是会积极参加的。现在传习小组已经解散,传习小组和“土风计划”是由陈哲老师发动起来的。通甸有三十多人参加“土风计划”的培训项目,要比大羊村培训的人数多。到目前为止,普米族的“土风计划”已经在通甸村开展有十几年,自从“土风计划”的开始展开,通甸的年轻人都开始学习普民族的音乐文化,很多年轻人原来不经常穿普米族服装,逐渐地喜爱穿自己民族的服装。普米族乐器的调子一般都是有十二个调子。原来传习小组的学习人员会唱普米族的古歌,他已经出了一张个人专辑《普米心声》。他所学习的舞蹈、口弦、民歌、羊头琴内容是和水凤县的李正帆老师学习的,他们那边是普米族,但是不会说普米语,水凤县的舞蹈、四弦音乐保存得很好。

采访艺人(唢呐):杨求贵;性别:男;采访地点:大羊村普米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室;民族:普米族;出生年份:1974;职业:红白喜事吹唢呐的民间艺人。

采访内容:他首先吹奏唢呐的第一首曲目《小开门》,唢呐又称管子,唢呐的制作材料、形状与汉族的唢呐基本相似。第二首曲目《新嫁锣》,这首曲目是在结婚那一天女方打开男方送财礼的时候,就在此刻开始吹奏,当吹奏完毕时,他随即左手做出一个数字八字的手势,含义为乐曲吹奏完毕。第三首曲目《一杯酒》,这首曲目是在喝酒的时候吹奏。第四首曲目《平腔》,第五首曲目《小同伙》,吹奏的内容是催促上菜的人员快点儿上菜以及赞扬上菜人员。随后的曲目分别为《梳妆调》《出大菜》《扛四门》《背马调》《离娘调》《过山调》《给占枪》。普米族唢呐基本吹奏的乐曲就是这十二个调。

三、结语

通过对这些普米族民间艺人的走访调查,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使之获得很多的音乐文化素材以及对普米族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有了进一步认识。无论是普米族的传统音乐,还是融合有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音乐,都深深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伴随着社会的深化改革和大力发展,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普米族传统音乐成为一个重要的口述史课题。

普米族的音乐文化是传统于人民口头和表演上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的存在依赖于普米族人民的民间表演和口头演唱,它的流传也要靠人民的表演和口头传唱,能否得到广泛表演是普米族传统音乐文化有无生命力的最好体现。所以,今后的一切传承保护工作都要围绕普米族人民来开展,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案来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例如中小学普米族传统音乐课程的开设,完善民间艺人的保护和奖励机制、音乐研究者的全面培养等等。只有从这些最普通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传承保护体系。

普米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瑰宝。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普米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搜集、整理、研究以及传承发展,愿经过我们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和研究,让普米族传统音乐文化永远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绽放在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

参考文献

[1]殷海涛.普米族音乐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张兴荣.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3]潘秉正.普米族民间音乐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欧阳晶洁.凝固在书中的音乐记忆——读《普米族音乐概论》有感[J].民族音乐,2011,(1).

[5]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赵志勇.兰坪县普米族自治县(1978~2005)[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珊珊,山西省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艺术学。

猜你喜欢
普米族口述史民间音乐
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