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风格研究

2014-04-29 02:24曾晶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演唱风格民族声乐

【摘要】民族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声乐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更提升了我国的声乐艺术。对于民族声乐的演绎,历来是争相探讨的话题。文章认为民歌的多元化,导致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文章以民歌的丰富性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关键词】民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情感表现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情感积淀,创造了能够反映本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国民族声乐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并赋予本民族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审美价值,演唱以情控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无穷,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智慧。民族声乐可以分为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两种。传统民族声乐是指以中华民族的语言为基础所形成的音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用以表达中华儿女思想与感情的声乐艺术。现代民族声乐是指以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不同于民歌、戏曲的演唱,在传承传统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同时又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其具有时代性与科学性。民族声乐一般来讲是指传统民族声乐。

民歌是指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经过不断加工提炼,最后形成具有民族风情与地域风格的歌曲。我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且民族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彩斑斓的民歌艺术。多民族的现状导致各民族在语言习惯、风俗人情、审美心理等方面产生了差异,这些固有的差异作用于文化与艺术中即产生了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民歌表现方式。从民歌的音乐形式中可将民歌进行体裁与色彩区两种划分。体裁分类侧重于民歌的演唱功用,色彩区的划分侧重民歌的地方风格特色。民歌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色彩区的划分依据在于区域文化要素之别。据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研究,可将我国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西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等。之所以将其称谓为色彩区,寓意多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色彩区的歌曲在演唱中会有不同的风格特色。

民歌的多样化导致了民族声乐演唱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大致可分为民间歌曲唱法、民族新唱法、民间曲艺唱法等。民间歌曲唱法即所谓的原生态唱法,该唱法多运用于民族特色较鲜明的少数民族歌曲中,如陕北信天游等。民族新唱法指民族声乐传统唱法与西方歌剧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大多数当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都采用民族新唱法进行民族声乐的诠释与演绎。民歌一般运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因此,不同色彩区的民歌语音与特有润腔均不同。语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之大,从不同区域的民歌中即可辨别,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该民歌旨在歌颂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山清水秀,牛羊遍地。曲调悠扬婉转,运用山东方言将歌词做了巧妙处理,将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展露无遗。在演唱中需结合民间音乐的风格进行歌唱,如演唱江南小调时应注重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进而对演唱风格做准确定位。其次,还应注重语言的差异性,地方语言的不同同样会导致不同演唱风格的不同。在演唱湖南民歌《溜溜歌》时要十分注重湖南当地方言,尽量使演唱有当地韵味。再如蒙古族民歌《鸿雁》,曲调辽阔自由,情绪热烈奔放,带有独特的草原风韵蒙古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草原之上,过着游牧生活,性情豪放直爽,因此蒙古族民歌中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一草原民族独有的气质特点。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演唱形式,是一种古老的“喉音”艺术。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一种多声部演唱形态。呼麦唱法源于特殊的地域条件,其发生方法依靠特殊原理,运用腔体内气量产生共鸣,带动声带振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冲击声带,造成声带的移动,发出浑厚的声音,形成低声部,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同的原理,利用口腔共鸣,产生泛音,从而发出具有金属声响的高音,形成高声部。除此之外,呼麦的表现还需注意母音的转换,在其转换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口腔处于放松状态,舌头同样保持自然状态,放于上下颚间,当初次捕捉到泛音之后,应持续练习,以最终获取到音量较大并较稳定的泛音为准。呼麦的表演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样式都会带有浓浓的草原风情。

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虽有多样的形式,但也不乏共通性,那就是清脆、甜润的声音色彩。歌者一般用抒情性用声,声音委婉细腻,用来演唱抒情性民歌。其次为风格性发声,歌者运用真声成分,发出较明亮的声音,运用极强的表现力,演唱风格性极强的歌曲。如陕北民歌《兰花花》。该民歌形成于陕北高原一带,曲调悠长、高亢,有着遒劲、苍郁的色调,是陕北民歌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歌以流畅有力的“信天游”曲调演唱,集叙事与抒情一体,以分节歌的形式,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在这首作品中衬词的运用更加彰显了民歌特色。歌唱中加入衬词,不仅可以加强歌唱语言的口语化,更有利于歌唱者情感的表达。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民间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艺术。民间音乐的风格与民族音乐风格性相一致,民间音乐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二者共同铸就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决定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方法是风格表现的手段,而艺术风格则又是民族声乐表现的意义,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基于“民族性”的多元风格演唱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yjkt1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1,(1).

[2]宋连生.对民族唱法的初步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3]邹文琴.邹文琴民族声乐练声教学[M].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9.

[4]张新.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风格特点[J].武汉音乐,2008,(4).

作者简介:曾晶(1981-),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声乐教师。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演唱风格民族声乐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