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娟
【摘要】美育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关键词】美术 主题教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美术欣赏是美育得以实施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积极主动地再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能够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产生影响,这是美术欣赏的特点。而美术欣赏又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情感、生命力及个性、独创性的集中反映。
一、身居情境 情感的品位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断肠的古曲,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孰不知是谁的笔墨,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小酌几杯却有醉意,少能人将象书画三千里,上河图雕琢的意义。这是李玉刚在他的歌词中长吟的我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意境,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很美。往往比我们怎样去深刻的解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用笔,用色,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来的深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感、艺术表现上的无比生动,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作。作者对城市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对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精通的了解。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即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艺术家作为一个自然人也置身在现实世界里,身边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其自身的内在情感被其以美术所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受到情感上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鸣。如此看来,艺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个性创造的张扬
个性的张扬,也就是自己作品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是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美术作品贵在个性和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具个性就越具生命力。
个性是每个艺术家独具的气质,在其作品中会体现出艺术家个体创造的形式,势必打上艺术家的个性烙印。印象主义后派的主要代表是塞尚、凡高、高更三人。这三个画家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对西方 本世纪现代派美术的诞生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高更 情况更为特殊。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难以理解的神秘性, 因而有人把他划入象征主义画家之列。《塔希体妇女》也许是剖析高更艺术的奥秘的钥匙。这幅作品具有单纯的“原始之美”的特点。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决不搞综合。
三、留心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著名词人李清照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灵光时时向我的心灵吹拂,使我一次次地愉悦、激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
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
西方人对绘画的要求,偏重在物质性方面。难怪法国18世纪美学家狄德罗批评“在我们所有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缺乏。你不可能从他们那得到强烈的震撼,深刻的刺激,我们看一看画面,掉过头去了,便什么也得不到,更没有什么东西会萦绕在你的心头,追随着你的思想。”这句话表明了西画不重精神性的倾向。只有像波堤切利的《诽谤》等之类的象征予以的作品、或者大卫画马拉牺牲在浴缸里、或者像列维坦充满诗意的俄罗斯风景画和荷兰17世纪的象征性景物画,才有较多的构思,包含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精神内容,因而显得具有精神性。
中国画偏于精神性,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中国古人人格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整体的、综合的、内省的、景观的、象征的,就是受儒家学说影响而产生的,这样的绘画,必然偏重于精神性。
如宋朝画家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就是表现一位隐士或得暇的人士,游山玩水至一株古松下,十分陶醉的倾听松风吹奏的美妙天籁,这种享受,是只有心灵接受老庄思想熏陶者才懂得去寻觅的。倘若只从表面上看这幅画,不过只是一个人在坐听松风罢了,但是, 为什么他会坐听松风?在这种陶醉于自然怀抱的表象里头,还有什么深刻的精神寄托?那就是返璞归真的老庄精神在召唤,是体悟天人合一的忘机忘我时刻。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并驾齐驱的教育。希望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和实践,我们的美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审美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给教师的建议》
[2]《中外美术鉴赏》 作者:徐改,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