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君 司海峰 晏芳
【摘要】文章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并对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1-01
通识教育在100多年前由美国的博卡德教授提出,其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从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
通识教育到目前为止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有人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培养“通才”,著名学者吴大猷认为:“通识教育的要义或理想,是使一个人有国家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体现了一点共识,即通识教育首先对“人性”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主旨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具体对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所了解,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们就能通过自由选择,得到自然成长。通识教育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重在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重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高校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实际上,教育的最本质属性应该是对“人性”的教育,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现在恰恰就是对“人”的塑造被逐渐淡化,专业知识的教育却被加强。现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迷信盛行”,教育部门难脱干系。
而高校所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这些年青人肩负着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可当我们冷静旁观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时,你会发现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容乐观:比如现今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以及由于“信仰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这与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状态格格不入,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人胸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需要塑造怎样的人格和精神?甚至有的大学生背离科学,落入迷信的泥淖不能自拔。再比如急功近利的“浮躁”,许多学生的学习纯粹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混个文凭,有几个人是为了追求学问,探索真理?有几个人想着自己为家庭、为国家所应该担当的责任?再比如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投机取巧意识,平时不学习,全靠老师考前划重点,临阵突击。更有甚者请老师吃喝,给老师送礼以获取好处……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作为一名高素质的理想青年所应具有的那种学识广博、意气风发的形象,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风采早已不见了踪影。
除了社会因素外,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言以蔽之,这都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对“通识教育”的长期漠视所造成的。
三、高校中通识教育的改革策略
1.从课程结构调整入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和比例。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过去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其它则很少涉猎,最多也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准通识教育课”。实际上,通识教育所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博,政、法、文、理、史、哲、艺、美、体,甚至医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等无所不包,所以课程的数量应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大学课程的总体密度实际上并不大,再加上这里面许多课程甚至可代替学生的课余活动,所以我并不认为会给学生增加多少负担。当然,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适当加宽选课的灵活性。所以最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选择,这也非常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合理调整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例。
学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文科生而言,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不太深奥的理工学知识,比如趣味数学、趣味物理、数学史和物理学史,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而理科生则要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可以开设一些艺术、美学欣赏、史哲等课程。总之,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时要有所侧重,使其平衡发展。当然,课程的开设也应该分门别类,最好是划分模块,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并合理选择。师资资源不够的院校可以通过单位合作、社会引进及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课程的科学开设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3.紧紧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特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塑造。而许多院校的通识教育课存在“肤浅化”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紧紧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加强有关课程的开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此外还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爱好,还要注重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样才能开出能够提升学生素养且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4.教师要重视通识教育,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再好的课程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上课死气沉沉,照本宣科,这种授课学生不会喜欢。许多人看过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才发现原来历史竟然那么波澜壮阔,那么引人入胜;原来哲学其实并不晦涩,而是如此的贴近生活,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具有那么大的指导意义。大家在学知识的同时也被那些开讲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和鲜明的风格所折服,这样的效果怎能不好?然而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学校中,有几个老师能有这样精彩的讲解?有的老师不把通识教育课当回事,授课敷衍了事;有的老师不研究受众学生的接受层次,普及教育变成了专业课搬家,这都会影响授课效果,挫伤学生兴趣。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通俗易懂的授课,提倡开放活跃、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吸引过来。
综上所述,是我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一点看法。实际上,适度地开展通识教育并不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相反,广博而全面的知识对专业学习还有启迪思维,拓展思路的作用,这在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身上都有印证。
参考文献:
[1]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3期
[2]钟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