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9 00:44田瑞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田瑞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会计教育中不仅传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为企业输送德、能、识三优,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会计实用人才。

【关键词】“岗证课对接” “德能识共育” 会计金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2-02

一、“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的涵义

“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是指按照国家会计职业标准要求,将会计人员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贯穿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岗证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岗位能力、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够零距离上岗,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教学主体

双教学主体是指高等职业会计教育采取学校和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两个教学主体,学校主要以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教学为主,课程设置除教授基础理论、职业技能之外,注重参考职业证书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在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边实践边理解和消化专业知识,在学校寻找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理论依据。

会计行业划分细,发展变化快,不同行业对会计人才有不同的需求,部分高校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造成课堂教学偏理论,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弱,学生普遍感受学习与工作差异大。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合作,构建校企双教学主体,岗证课对接,是培养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优学生,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的课程体系

戴士弘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阐述:“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戴士弘教授在书中还阐述到:“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这一论断为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课程体系设置指明了发展方向。

“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是以会计职业需要为导向,在课堂教学后实行会计综合模拟操作、会计顶岗操作、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将知识、理论、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四者有机融合。

1.创建“四合一”的课程模块,实现岗证课对接

在课程设置上,从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灌输教学方式,转变为“四合一”课程教学方式( 即教师与会计师合一、理论与实际操作合一、课程考核与会计综合模拟操作合一、核心课程与职业证书考试辅导合一) 。创建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建设体系,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能力实训流程,将会计理论知识与综合模拟操作共同作为课程结业考核内容,实现新型课程模块。

(1)岗课对接

邀请企业专家联合剖析会计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出纳、往来结算会计、供应销售会计、投资基建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总账与报表会计等) 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专任教师结合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将原有的理论基本知识与企业财务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分析,把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技能区分为若干种岗位技能实训项目(出纳、往来结算会计、供应销售会计、投资基建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总账与报表会计等),将其技能内容融合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实现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效果;同时在仿真实训教学中,有目的地将不同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引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岗位操作技术能力,实现了会计理论与财务相关工作岗位实际操作合一的成效。此外,通过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来帮助教师自身理解岗课融合的真谛,通过预先设定的实训项目来提升教学质量,促使专任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现教师与会计师合一的师资培养目标。

(2)证课对接

专任教师结合会计职业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基本知识与职业证书考试大纲结合起来教学,通过集体研讨修订了核心课程标准及实施细则。学生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学生毕业除持有学历毕业证书,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有初级会计师、甚至会计师职称证书。学生实现双证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完善实训课程,实现“作训一体化”,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牢基础

“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实训课程内容最为关键,是实现学生独立从事财务工作,零距离上岗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设计安排了综合实训、顶岗操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见习、顶岗实习四个环节,让学生逐步接近财务实际工作。

(1)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操作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操作。综合实训是指通过提供一个企业(或经营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由学生担任记账会计完成全部业务的会计处理,它是学生运用各项专业技能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综合训练。顶岗操作是指在仿真的会计实训室内,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行业的财务相关岗位,如出纳、记账会计、税务会计、往来账会计、会计主管等角色,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实训,不但使学生再次熟悉了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而且能够深刻体会到财务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

(2)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

通过校内两个环节实训后,带学生到企业进行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见习和顶岗实习。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见习,是让学生到合作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单位,观摩、协助相关岗位人员工作,在此过程中学习相关岗位操作技能,了解相关岗位工作要求。顶岗实习,是指将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相关岗位,让学生在相关岗位师傅的带领下独立从事相应工作。经过四个环节的实训,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独立从事基层财务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秉承德才兼备理念,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既是会计教育的使命所在,更是时代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国内外会计舞弊案频频发生,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很大冲击,会计行业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会计职业陷入严重的诚信危机。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或纪录片,例如《暴风雨中的忏悔》、《生死抉择》、《Enron及WorldCom会计丑闻》等等。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可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每学期邀请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优秀注册会计师或法院、监狱的工作者等走进课堂,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学生传经送宝,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和会计实务工作;带领学生到反腐倡廉基地、监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以及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深刻领悟到朱镕基总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箴言的深远涵义。

三、“岗证课对接、德能识共育”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实施“课岗证对接、德能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另外,现有的高职教材中仍有许多教材偏理论而轻实践,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二)对策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任教师与合作企业财务人员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丰富现有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引入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良好职业道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高职教育。第三,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会计岗位课程的配套教材,以“会计岗位核算” 为主线,采取“理论+实训”体例编写,使教材适应岗位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国军: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教育研究[J]. 会计之友,2013,2(上)(104)

[2]王慧 :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J]. 财会通讯(综合),2010,8(上)(45)

[3]李霞 :会计实务教学中 “课岗融合 ”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