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发展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堂低质低效的现象。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把握好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个前提、有效的教学行为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学生这个根本。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0-02
作为起始学科的初中化学,能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应有的科学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化学教学能否优质高效。因此,从有效教学视角下审视初中化学教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被填充的“容器”。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法避免教学效率不高这个问题。新课程主要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求课程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个性的自觉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自身素质欠佳等等的问题,也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低效现象。第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有些教师在课前引入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处理教学重点时很紧张,甚至是草草了事,学生对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第二,教师作用弱化。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应该弱化教师的作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点拨、引导等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下简单的动嘴、动手层次上,真正的思维活动很少,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的低质量、低效率;第三,教学程序固定化。一些教师的上课环节固定化了,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总结,都是固定的,教学没有创造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堂上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触动;第四,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往往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简单式代替深入的能诊断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是课堂教学低质低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
要克服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失当等问题,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有效起来。而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好的集体备课主要应分为四步来进行:第一是集中备课。即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备课。首先,主讲教师系统的谈自己教学想法。主要围绕教材理解、大纲领悟、目标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进行。其次,同学科教师与主讲教师讨论。最后,教研组长把大家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二,主讲教师按照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方案实施教学。本学科教师听课。第三,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实际的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优化教案。通过同学科教师的讨论,经过主讲教师的反思,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去粗取精,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问题,例如,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固定化等。要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讲授“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交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讨论,他们给出了设计方案:(1)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置,如果过几天后发生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2)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3)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4)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经过学生的探究(教师跟进启发、引导、点拨),他们获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2.让学生自主交往
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集思广益,求得问题的高效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肩负起引导、监控学生自主交往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处理“哪里来的煤气?”这一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营造问题情境:(视频画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农村。女孩:“爸爸,这天气,太冷了,咱们烤火吧”。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炉火熊熊,打开门窗。女孩:“爸爸,不要开门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门窗紧闭,会煤气中毒的。”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教师出示问题:在密闭的容器中:①3gC与10gO2②3gC与2gO2③3gC与6gO2,如果它们充分反应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生成CO2时, m(C):m(O2)=3:8,生成CO时, m(C):m(O2)=3:4,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点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三、面向全体学生是根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看教学活动使多少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着一部分尖子学生更要关注多数学生中等生、差生。在设置问题时,要体现分层思想, 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现的欲望就要给他们机会, 必要时还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 帮助理清表达思路,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 要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 否则的话,差生就会沦为“看客”。对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组,教师要多加关注,及时的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导与点拨,使它们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木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年第6期.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3 版.
[3]唐建华.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