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提升儿童的学习力

2014-04-29 00:44:03曹林男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学习力生态课堂构建

曹林男

摘要:苏州新区实验小学紧紧围绕“提升儿童学习力”的目标,为儿童的“自然和谐的发展”努力构建绿色的生态课堂,通过“以点带面”的样板教学工程、改革课堂评价模式、强化科研意识等促使师生自然、健康成长,充分展现师生主体精神,提升儿童学习力。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习力;和谐自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53-04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曾说:“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基于“教育必须顺着自然”这一要求,苏州新区实验小学经过整整一年的研讨,提出了“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学校通过广泛的调查问卷、研讨、学习相关文献,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一年多来,笔者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感慨颇多,现就该课题来谈谈关于“生态课堂”与“儿童学习力”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角度

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角度。

(一)生态的角度

课程生态观是新时期人们审视与反思课程发展的一种变革的观念,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并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它要求课程应当关注生命、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1.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即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健康,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与完满的人格,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共处,充分领悟和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以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个性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宗旨。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21世纪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课程内容应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提供给学生一种问题情境,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能更准确和细密地加以把握、理解和感知。学生的发展应与生活紧密相联,因为生活就是其成长的基地和源泉。

3.持续发展。“由于人在本质上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的本真涵义更趋于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人的可能性存在实际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1]课程的开放性系统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发展,其根本着眼点是使学生获得一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学校发展的角度

从学校的教科研研究轨迹看:“九五”课题为“开发区小学教育现代化个案研究”;“十五”课题为“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十一五”课题为“在学习型组织的视野下,培育新型教师文化的实践研究”。三者均是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研究领域从“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再到“新型教师文化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开展“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既回归了学校教育研究的本源,又兼具创新型的课程研究,这种“课程生态研究”把“学习力”同“课程”有效结合起来。这种研究聚焦于“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基于儿童学习力的课程”的传承、变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均是有益的。因此,该课题对学校课程发展尚有的研究领域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填充和启示。

二、课题研究的观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一)提升“儿童学习力”,是儿童发展的“根本”

把学习力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来强调发展儿童的学习力,是适应新世纪发展人的需要与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教育领域,终身发展思想一直是教育的前沿理念,对于儿童,在早期教育阶段具备良好的学习力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就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实现儿童的发展,而儿童的发展重点体现在学习力的发展上,学习力决定今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发展儿童的学习力是适应新世纪发展人的需要。

(二)构建“生态化”的课程,为儿童提供最好的发展

生态化的课程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皆获得成长,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共同的参与者。教师是“平等的首席”,是自我反思型的教师,能够带着开放的态度,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将学生带入对真理的日益深入的理解中。

(三)关注“儿童学习力”,促成两者的和谐匹配

生态课程正视个体差异性,尊重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态度与技巧,实现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要讲究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实际发展、创新发展以及合理的差异发展。生态化课程的构建,必将促成儿童学习力的提高;儿童学习力的提升,也必将不断地完善生态化课程,两者和谐发展。

三、生态课堂的标准

学校为了进一步倡导生态课堂,把提升“儿童学习力”作为生态课堂的重要要求,让课堂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开展了多次的座谈会、沙龙研讨会等。研讨的主题涉及多个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生态课堂建构模式——15分钟的训练如何落实到位、生态课堂中学习力的体现、生态课堂中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设计训练……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明白了“学习力”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概念,不仅指学习的能力,也指学习兴趣等。课程生态观的三要素——关注生命、回归生活、持续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为生命奠基”也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就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生态课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参照标准:一是学生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本的课堂,二是学生感受自然的、和谐的情境的课堂,三是注重学生体验的课堂,四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课堂,五是愉悦的课堂。这五个参照标准是基于“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的标准,是充分考虑儿童学习力与学校课程的关系,确立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观。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围绕“学校课程生态”这一核心理念,强调基于儿童个性发展需要,体现“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理念,为提升儿童学习力所进行的课程结构、课程形态、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一种变革实践,期待实现学校文化自觉,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四、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在进行了一年多的实验之后,“生态课堂”、“儿童学习力”、“生命课堂”在学校已经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在不经意之间,“生态”、“学习力”、“生命”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校园。其实,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要想真正理解是很难的,认识也相对肤浅。笔者依据学校的探索,从课题的研究角度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和大家探讨。

(一)用“以点带面”的样板教学工程,构建生态课堂

为了探索“提升儿童的学习力”的有效方法,学校率先提出了“以点带面的样板教学工程”。自开展“提升儿童学习力的学校课程生态研究”以来,课题组按照“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的方式,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深入开展该课题研究,提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实验教师提供一个研究、交流平台,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以“回归自然,创造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建构模式落实15分钟的训练”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活动中,郑春夫老师执教的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结构简明,气象阔大,彼此呼应,浑然一体。当堂训练,内容精练,既是本节课的有效巩固,又是本节课的合宜拓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崔小兵老师执教的数学《找规律》一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旅游为主线,通过预约门票、美丽花边、智慧答题、观看演出、餐厅就餐等环节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有效落实15分钟的训练。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展示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和比较推理等方式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金彩娟老师执教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实style》一课,将学校“校风”巧妙结合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中,继而带领学生以三个问题为线索,逐一解决,强调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互动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王建峰老师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话题是季节与天气,全课教学严谨。首先,体现了“分层教育”的方法。由于高年级学生在英语上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分层教育,特别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题目出示答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第二,注重英美文化的渗透。根据英语课标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英美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向学生介绍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气以及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的习惯。第三,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文中讲到了现在天气的不正常,比如这阶段天气忽冷忽热,以及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导致天气出现反常,引导学生注重环保。第四,注重语言知识的巩固。

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引领教师践行“轻负高质”的生态课堂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校以此为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提升儿童学习力”真正落到实处。

(二)改革课堂评价模式,构建生态课堂

改革课堂评价模式,首先要进行评价项目的变革。

学校原先的评价项目有六条:教学目标的把握与实现、对教材的处理与使用、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变革、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学习活动过程的成效。1-4条主要是关于教师行为方面的评价,第5条涉及学生行为评价,第6条涉及教学过程评价。现在,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分为三个方面:“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师素质”分别占比重15%和10%,“教学过程”占75%,其中“教师行为”占60%,涉及四个方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环节简约、教学方法灵活”,“学生行为”占15%。

“教学理念”方面有三点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2.加强课堂训练,促进学生应试能力水平以及素质能力的提升。3.有机整合学科知识,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行为”中的第一条“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1.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合理制定“三维目标”。2.课时目标明确具体,重难点突出。3.年段特点突出,能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制定目标。“教师行为”中的第二条“教学内容精当”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1.根据教材重难点来确定训练点,能落实“重点精讲、精练,难点突破”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2.删繁就简,取舍恰当,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3.能沟通课内外学习,充分体现学科与生活的有机整合。“教师行为”中的第三条“教学环节简约”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1.环节清晰紧凑,简约适用。2.问题设计整合有价值、有层次、有质量。3.要体现“精讲”与“训练”的有效结合,训练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以10—15分钟为宜)。“教师行为”中的第四条“教学方法灵活”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1.根据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2.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在“学生行为”方面,提出了五条要求:1.全员参与学习,对教学内容和形式感兴趣。2.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课堂气氛和谐。3.积极发表见解,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4.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5.同学间能开展友好的合作。

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现在的教学课堂是一种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课堂评价的改革为真正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科研意识,构建生态课堂

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则是校本教研的一大亮色。

学校以课改为突破口,强化生态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制定了业务学习和学术沙龙制度,通过专家和骨干的引领,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由教科室协同名师工作室开展特级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坐堂问诊”推门随堂课以及“课题研讨式授课”活动。

教科室协同校长室在双周开展的业务学习活动方面,包含三个板块的活动——艺术欣赏、教师讲坛以及管理纵横。沙龙每月开展一次,由教科室、名师工作室以及团支部组织,28周岁以下教师以及学校行政领导、特级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参加,活动结束后,均要撰写教育教学随感,每次的活动主题均来自总课题——“提升儿童学习力的生态课堂研究”,参与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事例以及感受,撰写500—800字即可。

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开拓教师视野,拨出专款购买了各种教育理论专著,订购了500余种教育教学期刊,并出资让每一位教师订阅2本个人喜欢的教育教学杂志。

学校推行了听课常态化制度。不管是学校领导的推门听课,还是教师之间的推门听课,都能促使教师在每节课前自觉地精心准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呈现生态的特色。

生态课堂讲究的是自然和谐,师生关系自然和谐,教与学自然和谐,学科之间自然和谐,课内与课外自然和谐等。绿色的生态课堂,师生会自然地成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沐浴在阳光中,徜徉在春风里,和谐、自然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学习力生态课堂构建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08:13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7:49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