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把重点环节优化好

2014-04-29 00:44郭志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

郭志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理念上的突破和操作上的创新,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还是要遵守,课堂流程的重要环节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好。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学效益为追求,精心设计并运作好教学的重点环节,确保学生在课堂这一语文学习主阵地上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养就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点环节;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65-04

语文教学眼下有很多的主张、旗号,这自然反映了学科教学的繁荣和研究气氛的浓烈。但走进课堂,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很不扎实,教学的基础环节还没能处理圆润,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语文教学要“站在地上”,一线教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把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尤其是一些重点环节优化好,精益求精,不随意,求精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优化语文教学重点环节必须突出学生的“学”,努力凸显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活动,充分积累知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则要坚持“守正”原则,一切从效果出发,用好传统手法,又要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努力使效果最大化。

一、障碍扫除环节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总有一些阅读上的障碍,或者是生字词方面的,或者是涉及相关知识方面的。课堂教学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障碍扫除环节怎么优化?一是要明确不是所有的障碍非得全部清除不可。像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里面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如宇宙、物种、剩余价值、美国黑人运动等,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语文课上把这些全部搞懂,有些可以通过其他学科教学如历史、物理、生物等把它搞懂,有的则可以在以后慢慢弄懂。二是这些障碍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扫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字词、不同的知识领域,要让学生形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课前借助字典及相关工具书自己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课上可安排“预习展示”。三是让学生进行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交流自己预习中的自学成果,扩大自己障碍扫除的领域。

二、整体感知环节

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到作品的高度去俯瞰课文,产生整体感知,这是真正走进作品的前提。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必须让学生先弄清楚作者写了几件事,反映出人物什么性格等。在此基础上随便以哪一个角度或者片段分析,学生就能在作品整体的框架下,从容不迫地去思考和分析。

怎么优化整体感知环节?一是给足时间。整体感知环节不能匆匆忙忙,学生还没搞清楚课文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教师就在那里强牵着学生架空分析,不深不透,不痛不痒,不明不白。所以要给足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时间,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设计多少不一的问题,或有序阅读,或快速浏览,不能只是过过场,因为不把这一环节解决好,下面的分析就会很空。二是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问题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整体感知主要是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所以目标相对要单一一些,有点层次感,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带着问题读书,读后能提纲挈领把框架理出来。比如《祝福》,教师让学生理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脉络,至于原因、写法等,放到重点分析时去考虑。三是要丰富整体感知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读,以学生听为主,伴随联想和想象,引导其在闭目聆听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特质。听完以后,师生共同整理文章思路,复述故事情节,粗略感知文章主要思想,梳理思维线索,理清大致脉络。也可以学生学习小组先分任务阅读,各人读一部分,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大家共同完成整体感知的任务。

三、背景介绍环节

我们不要以为“介绍写作背景”是一种老掉牙的程式,不能弃背景于不顾只从文字上去研究揣摩作品,更不能打着“多元解读”的旗号主观臆测,自说自话。只有把学生带进那特定的时期,他们才能真正把文章读懂读透。

介绍写作背景,一是要把握好时机,不要总是在文章正式学习之前就介绍,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相机而动”。比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教师一上来就介绍背景容易让学生带着思维定势阅读作品,而在让学生感受到乌云、闪电等步步紧逼,海燕却越来越勇猛、乐观以后再介绍背景,学生对当时的形势才有深切的理解,对海燕的英姿才更加敬佩,对作品也才能有更真切的把握。二是介绍背景的方法要恰当,要讲究。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教鲁迅的《祝福》时,不是把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而是提醒学生注意文章末尾标明的写作年月,是1924年2月,同时要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的注解:“文章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小说最初发表在杂志上,后来收进《彷徨》”,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这些背景性材料一贯通,学生就想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并没有真正唤醒民众觉悟的辛亥革命,想到了崇尚“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知道了鲁迅当时还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还处在彷徨的境地。三是尽可能让学生来介绍背景,一方面鼓励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结合背景理解作品的学习能力。

四、阅读体验环节

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阅读理解,首先要激起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自觉沉浸于作品之中,与所绘之境亲密接触,与所写之人心灵沟通,这样理解作品才顺畅,思考和回答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也就能基于作品,答到点子上。

如何安排好阅读体验这一环节?一是要唤起学生的原初体验。作品一般都是源于生活的,所描写的情境、叙述的故事,学生很可能也经历过。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可将作品内容进行生活还原,勾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真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比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果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与父母及其他家人一起散步的情境,可能就会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愫。二是要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生们一般没去过醉翁亭,如果运用音像资料把作品中所提及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学生自然就能得到一些切身的体验,理解作品也就会更自然一些。三是要鼓励学生想象。有的作品场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体验,那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教师可选择相关的一些文本材料、画面、音乐等帮助学生想象,诱导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作品情境理解作品。比如《美猴王》这样的课文,就可采取这样的手段。

五、问题探究环节

常态的语文教学不可能对字、词、句、篇等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运作问题探究环节,让学生从这些局部的深入思考和剖析中,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等。

问题探究首先要指向明确。在认读感知、推理解释、评价鉴赏、质疑探究、拓展应用五个方面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目标要清晰,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二要进行正确的路径引导。问题探究时,学生往往显得毫无头绪,或停留于问题表面难以深入,或就问题论问题,不善于联系上下文,或虽着力结合语境却找不到切入口。为此,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导引,或从文体角度,关注文体的思维、结构、语言特点;或从表达方式角度,关注不同表达方式的思维轨迹、语言呈现方式等。三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有教师在探究《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时,就带学生从两个角度探究:按小说特点,从人物描写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小朋友那种真挚的友情;按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看戏前的风波、看戏途中的景物、看戏后偷吃罗汉豆”这些非关“看戏”的情节为何详写,目的也是突出童真和童趣。四是要设置探究的台阶。探究环节的问题一般较深,所以要有台阶让其浅出。品读老舍《济南的冬天》第四节,让学生探究作者怎样把济南的“温晴”表现得如此优美,就可安排这样一些台阶:扣住什么描绘雪后山景,写了哪些景物,按怎样的顺序写,用字造句上有什么特点……一个个台阶完成了,学生探究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六、联系比较环节

联系比较课文可以拓展视野、优化方法、提高效果。一是联系比较的角度要选好。读节选性课文,让学生去读原著;读大家作品,让学生去读他的其他作品;读课文篇目,让学生读背景性作品。如教梁衡的《跨越千年的美丽》,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教师可让学生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还可让学生去读一些跨学科的东西,如教《食物从何处来》,课文涉及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可以让学生课外读《生物》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章节,教《哥白尼》,可以让学生课外去复习《世界历史》课本中《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一章等等。二是要从学生思维培养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联系比较中真正获益。教老舍的《想北平》,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老舍的家园之思和至爱无华的朴素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林语堂的《说北平》进行比较性阅读,让学生能在单纯的乡愁之上看到更多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拓展文化视角和精神境界。

七、读写结合环节

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这样优化:一是结合课文让学生模仿。课文都可作为范文,课堂教学中一有机会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模仿性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水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逐渐提升。二是让学生真正训练好课文后的写作训练题。《纪念白求恩》课文练习就有这样一道题: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在纪念白求恩时批评了“不少的人”,批评了一般“见异思迁”和“鄙薄技术工作”的人。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对比?试仿照课文第二、三段文字写一段话。像这样的作文训练题,教师决不能敷衍应付,而要让学生当堂训练。三是作文序列训练要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我们安排作文教学计划,“每周一小作、两周一大作”,要尽可能与课文单元教学相呼应,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有步骤、有梯度。四是学生常用体裁要结合课文教学反复练。应用类的文章要结合范文练,而一些常用体裁像记叙文、议论文之类,则需结合课文反复训练。所以现在有的学校尝试结合学期课文教学,就学生常用体裁每学期写三篇作文,每篇作文写三次,反复练,反复改,渐渐接近课文的构思、结构、语言水平,终成佳作。

八、课堂小结环节

课堂教学忌讳匆匆收场,过程不完整、流程头重脚轻,教学就留下了缺憾,更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建构、拓展、提升。所以师生教和学的任务完成以后必须有一个总结,该巩固的要强化,易出错的要提醒,要为学生搭建知识和能力前后沟通的链条。这一环节如何优化?一是要有足量的时间安排。每节课结束前5分钟,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回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在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怎样的意义、学习这节课内容要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这节课的整体感知,就关注了学科间的上下联系,为其学科建构打下了基础。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概括总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小结同样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总结学到了一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这是一种反思,也为他们的课后自学作了积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一些必要的点拨、提升。三是课堂小结的形式要富于变化。有的时候简单地进行一下口头小结就行,有的则要重视书面小结,特别重要的还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四是要有显性的成果体现。有的教师教学中形成了精炼的板书,有的用课件来展示,有的则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成果总结投射到屏幕上。这些显性成果还要努力兼顾学科学习的前后联系,并尽量形成前后的系列。

九、布置作业环节

作业有总结、延伸、拓展、深化、形成技能的功能,所以像其它学科一样,语文学科必须有作业,并且要充分体现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一是语文作业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不能为作业而作业,不要布置让学生无从下手的作业,不信口开河地布置作业,要尽可能结合课文设计,结合文化背景设计,有趣有意义,使学生主动想做、乐意做。如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假如作者后来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思念、敬重、热爱的感情。学生刚学完课文,对蔡老师的敬仰之情仍在心中,很乐意去写。二是语文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说到作业就是书写,其实,还可以布置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依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辑。三是语文课外作业要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语文的世界很大,阅读的领域很多,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一些东西,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这样的作业比较实用,也有长效意义。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