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绘本时,往往较多地关注文本内容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熏陶。事实上,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形式,学会合理的想象,重视细节的呈现。绘本《彩虹的尽头》的教学,揭示了充分利用绘本的方式:匠心独具,强化巩固常见的概念;独具慧眼,开发可供迁移的语言;关注细节,学习用好常见的标点。
关键词:绘本;语言形式;小学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74-03
绘本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教师的重视,不仅仅因为它具有绚丽多彩的画面,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因为这些简单的小故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笔者发现:在小学低年级的绘本教学中,对绘本的教育价值挖掘过少。大部分教师较多地关注文本思想内涵、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熏陶……而这些教育价值仅仅是绘本的一个方面。翻开绘本的另一面,我们发现,绘本教学还可以和写话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关注文本的形式,学会合理的想象,重视细节的呈现……本文以绘本《彩虹的尽头》的教学为例,试着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角度,抓住绘本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谈谈如何用好绘本。
一、匠心独具,强化巩固常见的概念
《彩虹的尽头》主要讲了獾和狐狸去彩虹的尽头寻找宝贝,一路上,它们遇到了小松鼠、鸭妈妈和兔爷爷,知道了它们的宝贝分别是橡果、小鸭子和回忆。最后獾和狐狸明白了自己就是对方的宝贝,懂得了宝贝不是金的也不是银的,而是能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如果能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描写细腻,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笔者认为,在写话的初始阶段,学会用规范的格式表达特别重要。针对学生平时写话中不重视、不区分自然段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师:先来听故事。
(精美课件、动情讲述把学生引入绘本世界。故事讲到兔爷爷那一段后,教师稍作停顿。)
师:故事听到这儿,我们来回忆一下。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去干什么?2.一路上,它们都遇到了谁?它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们很快有了答案。)
(根据回答,教师出示几句话:獾和狐狸去彩虹的尽头寻找宝贝。它们先遇到了松鼠,它的宝贝是橡果。接着遇到了鸭妈妈,它的宝贝是小鸭子。最后遇到了兔爷爷,它的宝贝是回忆。)
(教师把这几个句子用动态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在投影上呈现出来。)
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不是就是一个自然段了?
(有些学生一开始点头称是,但马上有学生否定了他们的想法。最后,大家都明白了:不是几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最重要的标记应该是最前面空两格。)
(教师出示了句子,帮助学生强化印象。)
【思考】每个自然段开始要空两格,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格式,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曾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但收效甚微。学生们是真的不懂吗?未必!更多的是对这个知识点不重视。当学习被动接受时,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1]绘本正是学生打开独立探究之门的钥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绘本作为特殊的教学载体,比起语文课文,更让他们感到新颖和兴奋。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一切学习内容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我们就是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这时课堂里的脑力劳动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课堂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独具慧眼,开发可供迁移的语言
在课前研究绘本时,笔者发现这个故事的可利用之处有以下几点:1.每一个小动物出现的场景都符合人物特定的生活习惯。如:松鼠是在松林里,鸭妈妈是在小河边,兔爷爷是在山坡上。2.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以对话为主。如何用好绘本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关注环境,知道小动物出场地点各不相同
出示文中句子,让孩子们猜一猜谁出场了
(1)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 ,他正坐在一堆橡果前面。
(2)很快,獾和狐狸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在草丛中,他们看到了 。
(3)他们急急忙忙爬上一个小山坡,看见 坐在那儿。
通过交流,孩子们明白了獾和狐狸遇见的小动物要符合它们的生活环境,所以创编故事的时候,他们很自然的把青蛙安排在小河里,蝴蝶在花丛中,小鸟在树枝上……这就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环境。
【思考】想象力之于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已无需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2]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越奇越好,合理应该成为想象的前提。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插上翅膀,更有责任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飞翔。上面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根想象的拐杖,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想象、表达。教师是主导,利用绘本呈现的语言,给学生想象的天空筑上一道安全的围栏。
2.关注语言,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接下来,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师:既然知道这些小动物在哪里出现了,那老师就这样写——(出示)
(1)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小白兔,他正坐在一堆蘑菇前。
(2)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小猴子,他正在大树上摘桃子。
(3)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蝴蝶,他正在花园里翩翩起舞。
学生发现,句子语言重复,一点也不吸引人。所以,不光小动物出场的地点有讲究,语言也要有变化才行。笔者又出示了以下内容,告诉学生可以模仿,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1)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 ,他正在 。
(2)很快,獾和狐狸来到了 。在 ,他们看到了 。
(3)他们急急忙忙来到 ,看见 。
……
【思考】李吉林老师在《为儿童的学习》一书中曾这样说道:“发展儿童的语言,对儿童掌握语文工具,促进个性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儿童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需及早地加以培养训练。”[3]
为了促进低年级学生语言的发展,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做到语言生动。到底什么才是生动呢?笔者认为语言生动的要点之一就是多样化的表达。如果没有直观的呈现,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领悟什么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是需要慢慢学习、不断积累的,语言的形式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样学习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这节课能编出怎样生动的故事,而在于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推开另一扇窗户——在关注文本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因为那里,有别样的精彩。
三、关注细节,学习用好常见的标点
这里所说的细节,指在写话教学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些小地方,比如标点。这个故事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话特别多,所以要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完成写话,必须关注标点的规范使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逗号和句号比较常见,大部分人能比较正确地使用。而对话中涉及到的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就是难点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师:老师也编了一个故事,想看吗?(出示)
师:老师写得比较急,有些地方忘记加标点了,你们愿意帮帮忙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这段对话中,除了涉及到冒号和引号的用法,还涉及了怎样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加标点。通过引导、讨论,学生们发现了以下两点:
(1)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加标点的话,要和这个字挤在一个格子里。
(2)前引号和后引号是好朋友,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
根据绘本的特点,针对学生们平时使用时错误较多的标点,在众多标点使用的注意点中,笔者只选择了以上两点进行巩固,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掌握。
【思考】写话的训练,教师常常专注于指导学生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很少重视看似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写作的启蒙阶段,标点符号使用的指导特别重要。我们要善于借用绘本让学生学会规范使用标点。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4]
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绘本是“儿童文化的呈现”,是儿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那些优秀绘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与图片中徜徉时,学生能丰富语言、开阔眼界、强大内心、健全人格。但是,一堂以说话写话为主要宗旨的绘本阅读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是在一路思考、一路尝试,我们相信,绘本的另一面定然有我们期待已久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25.
[4]曹新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J].中国科学教育创新导刊,2007(3).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