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湘 钱军伟
摘要:开展扎实有效的人格养成教育的序列研究,是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从“八五”到“十二五”课题实施的轨迹。文章在简要解读课题的内涵,回顾近20年的研究历程,以及探寻课题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生活指导、社团活动、课堂教学三个维度对操作实施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旨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命关怀;人格养成;生长力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11-06
开展扎实有效的人格养成教育的序列研究,是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从“八五”到“十二五”课题实施的轨迹。近20年来,我们继往开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从优化师资队伍和加强教育管理入手,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起步,开展人格养成的教育实验,经历试点、延伸和拓展,直至立项为江苏省“九五”(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十五”(创造性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十一五”(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机制研究)、“十二五”(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系列科研课题。期间,我们把人格养成由德育涵盖到各育,又从课外活动聚焦到课堂教学,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坚持以“人格养成教育”为主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扎根开花,促进校风校貌和师生精神境界的全面提升。
一、内涵: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意蕴解读
(一)对生命关怀的再认识
1.生命关怀概念
生命关怀是指学校教育对待生命,不再是“压抑”,不再是漠不关心,也不再仅仅是出于自然性的“良知”,而是一种积极的支持、鼓励,是对个体生命的积极介入:重视的是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之精神生命的成长;关注的是个体生命潜能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的是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的是个体生命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1]
2.生命关怀的校本化理解
在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关怀其实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人或某事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它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积极的态度,而且意味着学校教育与人之间新的关系形态——人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中心。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人”“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
(二)对人格养成教育的再认识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对人格养成教育形成了校本化的理解,那就是:通过经常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促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内涵是界定清楚了,但外延不是很清晰。后来,结合开题论证时专家提出的意见,我们厘清了它的外延,具体包括:①能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充满生命的活力;②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自觉主动地规划自我;③有独立、自主的能力;④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⑤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尊重别人、体谅别人;⑥能对周围的环境合理地做出行为反应;⑦能立足于现实,有一定的耐挫力。
二、现状: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历程
(一)“八五”时期——行为规范教育起步研究
“八五”期间,我校根据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行为规范土里土气,比较随意,普遍缺乏文明素养,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研究”。研究创出了旗帜,打响了品牌,影响力很大。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说:“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曾经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提供过示范,做出过贡献,这所学校的常规管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道德教育的经验,在全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成为全省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些,我们至今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这也成为激励我校坚持不懈地在探索之路前行的箴言。
(二)“九五”时期——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研究
基本明晰了“人格”、“小学生人格”的校本化理解,以及养成的基本途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渗透、人本化的教育活动体验,以及生活指导活动的推动来逐步养成。同时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阵地,“人格渗透”概念不够清晰,操作难以找到落脚点。虽然在课程目标乃至于教学目标方面有所凸显,但是成效不大。结合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对于创造力、创新能力的重视,我校把目光投向了创造性人格研究,力图构建教学、教育活动与生活指导(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式,促进小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三)“十五”时期——创造性人格养成教育研究
基本明确了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基础的养成目标,找到了三种有效的养成途径及方式: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创造性人格基础;在积极的自我表现过程中养成创造性人格基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养成创造性人格基础。以上三种途径是互相交融、协同作用于整个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过程的,三者之间彼此很难简单地割裂开来。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部分学生在问题解决、自我表现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做出的推断,有时候与他们的学习心理活动可能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为鉴别和评价学生的真实参与度,以及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哪些创造性人格基础的养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对课堂教学中三种养成途径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机制”的高度,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提高养成效度的更多方法与途径。
(四)“十一五”时期——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机制研究
基本形成了三个主要观点:第一,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机制研究,其实际意义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的颠覆,是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注入式、教条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的否定,也是对现时和未来教学的探索。第二,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机制,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小学生童心的呵护。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创造性,以及学习的强烈需求。这些人类“集体人格”本能的遗传,必然对课堂教学提出叩问: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维持这种需要,保持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与童心,保护孩子们的天生人格基础不至于被教学的教条和苛严管束所泯灭。第三,从研究的操作性出发,我们认为可以将“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基础养成”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高效能”课堂教学为研究平台展开实施。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努力保持每个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每个孩子发挥其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同时又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
随着人格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和社会乱象的丛生对于小学生人格养成发展的巨大冲击,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教育改革到底应该从哪里改起?改革的前提和起点到底是什么?“生命关怀”理论,可能成为人格教育新的生长点。借助“生命关怀”,可以在“人格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打开一条“绿色通道”,从而使我校的“人格教育”进一步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
三、意义: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诉求
(一)理论价值
人格教育是从生命的思考开始的,它只有服务于生命才有价值。
1.生命是人格教育的原点
从生命的发生来看,人的生命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就意味着,人格教育活动的展开当以生命为原点,任何偏离原点的人格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或是对人格的异化。
2.人格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李振涛教授在他的《教育学的生命之维》中指出: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出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增值、提升和扩展。[2]因此,人格教育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
(二)实践价值
1.基于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李家成认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需要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价值,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他指出:学校教育对于人之生命成长具有重要而内在的价值,当代中国学校教育需要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由此,我们觉得“生命关怀”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它意味着学校教育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它意味着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它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
2.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总体上比较健全,有关研究表明我国90%的青少年儿童心理、人格是健康的。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突出,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人格教育,不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当成活泼泼的生命,“生命”的生长需求屡屡遭到遗忘和忽视,生命个体的自觉性、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和释放。生命的成长是被动的、外发的,是缺少内在的欢乐体验的。因此,开展“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是解决学生人格缺陷问题的客观要求,更是学生从“被发展”转向主动发展,从依赖走向自主、独立的必然趋势。
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早已习惯了等、靠、要: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学校布置任务,亦步亦趋地跟着领导要求走,没有自觉学习、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行动;习惯于等着别人给自己展示的机会,而不去主动争取和创造……陷于“被管理”“被规划”“被研究”“被读书”“被写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们期待,通过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将“以人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当代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并自觉地从生命的角度研究学生和发现学生,从而把教育的过程变成培育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滋养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实现教师个体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
四、实践: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操作实施
(一)在生活指导中形成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十五”期间,我校出版了《小学生生活指导》系列教材,同时规定每周四的晨会课运用此教材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指导。“十二五”期间,我们借助生命关怀理念,依据校本教材《小学生生活指导》,从我校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出发,以逐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本,以“真实”的生活来促进“真实”的指导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生命负责,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鲜活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方面研究“知”,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已有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懂得社会道义和道德准则;另一方面研究“行”,即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指导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校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沟通课上课后,校内校外,力争“教学做合一”,注重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习得。
1.确定低、中、高年级生活指导的具体内容
(1)低年级生活指导的具体内容
人与自我: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做事有目标、有条理,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人与他人:能尊重、体谅、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人与环境: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家。
(2)中年级生活指导的具体内容
人与自我:勤奋学习,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做事讲效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能自觉地在集体中锻炼自我,健康成长。
人与他人: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人与环境:广泛接触大自然,拓宽视野,遇到危险能够机智勇敢地保护自己,形成一定的自护能力。
(3)高年级生活指导的具体内容
人与自我: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理想,懂得自我调控,锻炼耐挫力,培养初具个性的自我。
人与他人:学会竞争、合作等技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德,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人与环境:能够主动参与环境的改造,从不对环境抱怨,而是主动介入环境、改变环境。
2.明确低、中、高年级生活指导课的具体要求
生活指导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或本领到学习、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再加上生活指导课是10分钟的小课,所以应努力做到目标清楚、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具体要求是:(1)导入快(2分钟左右)。不要拖泥带水,要快速进入主题。(2)讲解实(6分钟左右)。不要隔靴搔痒,要触动学生心灵。(3)拓展巧(2分钟左右)。不要照本宣科,要引领学生去做。
3.打造低、中、高年级生活指导课的教学风格
以《小学生生活指导》系列教材为依托,从学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生活指导课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展开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怀。在探索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生活指导课的不同教学风格,低年级:童趣引领,开启生活之门;中年级:情趣相伴,踏上生活之旅;高年级:理趣励志,走进生活殿堂。
(二)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早在九十年代,我校就成立了社团活动中心(原名“蒲公英艺校”,现更名为“春晖社团中心”)。本社团活动中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向上的情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本社团活动中心的任务是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多种有益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引导社团成员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引导社团成员积极参与校园及各级各类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表演比赛及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锻炼社团成员的才能。
如今,我们已成立了蒲公英文学社团、小芙蓉合唱社团、小百灵舞蹈社团、吴风画社社团、华韵民乐社团、飞天科技社团、晨光蹴鞠社团7个社团。
蒲公英文学社团,意为“似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让文学的种子飘往远方,着陆,生长,开花,结果”。社团成员吟诗、讲故事、办手抄报、撰写征文、外出采访……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文学社成员习作获奖或发表两百余篇;文学社的主阵地——校刊《春晖季刊》自1999年创刊,每年4期,至今已经办了56期,发表学生习作两千多篇。
小芙蓉合唱社团,坚持“普及与提高、育人与学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秉承“为童年插上歌声的翅膀,让孩子在快乐中高尚起来”的艺术追求,充分展示了学生艺术素养,活跃了校园文化,增加了学校的美誉度。经过多年训练和大量的演出实践,社团成员整体演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级各类重要演出中屡获佳绩:2011年获无锡市百灵鸟汇演银奖,2011年参加“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开幕式演出等活动,获得好评。
小百灵舞蹈社团,长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舞蹈社团成立以来,老师们常常以“苦是乐、严是爱”的思想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精心指导学生。多年的培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让老师和社团成员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2009年获江阴市百灵鸟汇演一等奖,无锡市百灵鸟汇演银奖;2011年参加江阴市“同在蓝天下手拉手活动”大型文艺演出,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吴风画社社团,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线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艺术类社团。让每个孩子热爱家乡、弘扬吴文化,同时结合本校美术线造型特色,尝试用不同材质工具,不同表现方法,进行线造型练习,感受线条的独特魅力是该社团的宗旨。社团分为低年级想象线描组、中年级静物写生组、高年级人物写生组、国画线描组以及手工创意组五个小组。多年来,在社团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喜人成绩:社团成员代表学校参加江阴市现场线造型绘画比赛均获团体第一,代表江阴参加无锡市线造型独占鳌头;另外,社团成员在全国、江苏省绘画大赛中也硕果累累。
华韵民乐社团,是由琵琶、中阮、二胡等不同乐器组成的民乐团。每当社团训练时,琵琶中阮轻弹柔和,二胡筝笛悠扬流畅,扬琴打击乐器叮叮咚咚,大提琴浑厚沉稳,余音袅袅,回荡在校园上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飞天科技社团,是学校新设立的一个极富活力的社团,遵循“动手动脑、探究创新”的科技教育宗旨,开设了航模、车模、电子遥控、手工制作等活动项目,或聆听讲座,或制作模型,或飞行试验……
晨光蹴鞠社团,以活跃学生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盘球、运球、接控球、传接球、掷界外球、射门等足球的基本技术,逐渐学会进攻、防守等技术及战术……
(三)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都没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白上了学。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我们得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需求。不管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发展,教学流派怎么多元,教学风格怎么迥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需求,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1.起点与需求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不顾及起点与需求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需要,才能确定其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2.起点与需求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
不考虑起点与需求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只有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与达成目标的学生才能界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盲点。
3.起点与需求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
不顾虑起点与需求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不了解学生生长的“原点”与“远点”,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可见,不关注学生学习起点与需求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很多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是静下心来回味,如果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或者说课堂教学来源于教师视角,而不是学生视角,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其次,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追求: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
1.目标让学生清楚
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明确,才能起到定向的作用;具体,才利于步步落实;集中,才便于组织教学。目标之间还要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知识上的联系,还应该是逻辑上的关联,认识上的深入。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2.疑问让学生讨论
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问题。要知道问题是前进的号角,有问题的学生,一定是有收获的学生。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永远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只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让他们有疑必问,有疑大家讨论,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过程让学生经历
经历体验式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探究式的强调过程的学习,并不在于让学生得出什么结论,更不是引导学生搞发明、搞创造,而是要让学生立足于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琐碎的探究过程,养成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4.结论让学生得出
不能让学生做结论的见证人,而要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能学习,自我约束,自立发展,教师只以平等的学长身份,参与学生的发展过程,决不越俎代庖。
5.方法让学生总结
教师教给方法,就好像父母挣钱给孩子花,孩子没有体验到挣钱的艰辛,就认识不到挣钱的价值。只有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孩子才能学会合理地使用它。学习方法的总结也是这样,自己总结的方法,哪怕是失败的教训,对学生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6.练习让学生自选
练习分层,让学生各取所需,这里的练习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课堂的延伸,是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是进一步把触角深入到未知的领域里去,让学生拾级而上,享受智力挑战的乐趣,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十二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我校立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无锡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4项,江阴市学科组课题4项,江阴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24项,其中,1项江阴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获“十佳”课题,2项获一等奖,8项获二等奖;与课题紧密相关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7篇,在省市级获奖70篇;江苏省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省级赛课一等奖2节,无锡市赛课一等奖2节,二等奖1节,江阴市赛课一等奖11节,二等奖3节,三等奖3节;1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1名教师被评为江阴市教育科研带头人,1名教师被评为江阴市教育科研能手,1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3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2名教师被评为江阴市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被评为江阴市教学能手,1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班主任能手,1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班主任新秀。“十二五”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学生在习作、书法、绘画、劳技、英语口语、“三独”比赛、语文素养大赛、计算机表演赛、数学报竞赛中屡创佳绩,显示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综合素养。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思考、研究、成长,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历练、生长,课题研究赋予师生绵延不绝的生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21).
[2]李振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3]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