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重塑

2014-04-29 00:44李峰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重塑城镇化

李峰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农村社会文化的悄然变革,也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学文化逐渐暴露出教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形成新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对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学校;教学文化;重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17-04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这一复合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城镇以外地区 (包括郊区和农村)的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断向城市以外地区扩散的过程。[1]城镇化的重要表现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融入与扩张,而其重要内容则是城市文化介入农村,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制度规则产生强力冲击。伴随着农村社会文化的悄然变革,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教学文化也逐渐显露出问题,暴露出教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转变的艰难,即新旧教学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因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形成新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对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内涵

教学文化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课堂的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也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激活和创造了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又是一种关系的文化,它通过一定的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关系,营造了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教学文化是教学的精神核心与体现。”[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是将教学文化限定在城镇化进程这个特定的背景之中,发生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包括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显性知识,即固化在教材上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隐含在教材里,课程所要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不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在共同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更要求师生把接受城镇化进程中新的文化过程转变为建构文化和形成新的价值观的过程,并且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特点

1.是一种关注生命的文化

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共同存在着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社会交往等风险。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照顾,使得儿童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得不到满足,患病率高,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隔代抚养或亲友代养使得家庭教育、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缺失,社会交往能力低,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受到性侵威胁。而城乡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的恶劣提高了流动儿童感染各种传播疾病的风险,高额的医疗费用又降低了接受治疗的可能性;同时,社区治安差、犯罪率高,使得儿童容易丢失或被拐卖;加之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普遍缺少归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和歧视,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对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高中学习以及异地高考的需求保障不足。

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教学文化,更加需要直面师生的生命,更加需要注重自然的孕育和生成,更加需要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关照他们的心灵成长,激励他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涵养品德,孕育情感。

2.是一种关注师生自我生活的文化

毋庸置疑,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支出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对教育和文化的支出相对较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带来的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落后现状,使得农民工普遍认为城镇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能给子女带来更多的优质资源。但实际情况却是,农民工依旧面临着城市融入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他们面临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排斥,与城市的交融存在多方面的障碍。

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教学文化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带来农民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农村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才能转变农民工的价值观念,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乡流动儿童更好地面对融入城镇问题,即使选择回到农村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文化是生活的具象,是生活的在者。”[3]只有更好地关注师生的自我生活,才能更好地为师生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

3.是一种整体发展的文化

教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不断地得到成长,教学文化不断地得到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萌芽、发展到变革的过程中,师生逐渐形成共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产生了新的教学文化。透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城镇结合、以镇为主、逐渐推进的进程中,农民亦工亦农,亦土亦洋,亦新亦旧,他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虽然发生着渐进的变化,但仍然与城市有诸多的不同。

因此,本质为人的自由解放而服务的教学,理应为提升人的整体素质服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教学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整体发展的文化,师生共同发展、整体提高的文化。

二、农村学校传统教学文化的反思

教学观念上,信奉勤能补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师生信奉勤能补拙,苦学必能赢得胜利。学习方式上,注重不断的操练,通过大容量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信奉“苦练、勤练”一定能考到高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对农村学校师生注重学业上不断重复强化操作而忽视正确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最好诠释。

教学方法上,信奉程式填鸭。由于大多数师生从小生长在农村,长期以来受信息、视野的限制,教师比较认同教师、教材、课堂是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就是中心,就是课堂的目的,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程式填鸭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更是一句空话。

教学内容上,信奉知识至上。受教材中心以及条件限制的影响,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文化注重知识的掌握。认为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学习教材的知识,掌握教材的知识,完成考试并努力获取较高的分数。这种以教材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的掌握为目的,把客观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学习的任务就是不断的熟悉、记忆这些教材知识的教学文化其实就是通过处置知识把教学变成处置人的机械过程,割裂了人自身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对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关系上,信奉教师至上。由于教学缺乏生态,师生的交流被机械的灌输、训练所代替,学习失去了其美好的一面,变得面目狰狞。教师为了维系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得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信奉教师之上,主张教学就是对学生的控制,通过控制把成人的意志和规范强加给学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等古语成了最好的借口。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学文化的重塑

人是文化的核心,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阶梯,教学只有通过知识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性和知识是教学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教学文化重塑的动因。

1.教学方式:崇尚平等对话

对话理论告诉我们,对话就是为了让人获得新的自我意识,重新赢得说出自己的话的权利,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采用对话的教学方式,就是充分考虑到城乡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的比较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不是由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带来的。采用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感应。通过对话,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教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觉醒,自觉提高城镇化进程中对人的规则意识、环保意识、知识意识、时间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正视自己的弱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追求更完善的人性,从而成长为自由健康的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同时也不断地改善教与学的品质,使得教学双方在各方面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2.教学过程:追求自然生态

教育生态学关注“生命个体(学生、教师)在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生态场中(生态课堂中)主动发展、健康成长”[4]。这一理论启发我们,教师必须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鲜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效地协调诸多元素,让学生在有机整合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内容,通过探究、体验、发现,实现主动发展。这体现了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智发展为主,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效地转变为学生主动的交流、探究,而非被动的“盛装”。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受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狭窄,一般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课堂上,教师如果放弃了传统的话语权,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对话,关注学生的生活、生态、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悟性、能力,就能唤醒学生的本能,使得学习成为农村学生的一种主动追求和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

3.教学交往:构建主体间性

传统教学文化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认为教学是在传授知识中达到目的的,教学的关系就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关系。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既然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本质,那么准确认识和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就成为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成为全体师生主要的和共同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改变原来农村学生的拘谨和习惯性被动,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质疑、批判和生成不断涌现,演绎师生共同蕴含的生命力。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共同构建了新的教学文化。

4.个性成长:落实质疑体验

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依照“体验”的概念思考教学,就会发现教学不应该是一种有意无意的“灌输与教诲”,而应该是让孩子回到贴切的问题情境中去,让他们去尝试、感受、体验、领悟。也只有当教学过程变成了体验者所经历过的,体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历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反观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信息相对闭塞,同时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市民意识不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他们在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开放意识、求知意识上有了明显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体验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生命完善的情景,使教师、知识、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发生共振,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总之,重塑教学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考虑到教学中人的因素,注重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教学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胜今.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J].社会科学战线,1990(1).

[2]田养邑,何丽茹.试论我国当代教学文化的变迁与重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

[3]李森.教育的危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163.

[4]黄大龙,朱治国.生态课堂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重塑城镇化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重塑灵魂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