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华
摘要:众所周知,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游戏、唱名手势及图形谱、学生熟悉及喜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识谱教学,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演唱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识谱多样化 演唱形式 实践活动 有效性
新课标对初中生在识读乐谱方面要求具备识谱能力,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确实,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才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对学生识谱能力的调查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歌曲演唱情绪高昂,参与积极,但当老师让同学们视唱旋律时,课堂就变得安静,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在对初一新生音乐情况问卷调查中(见下表),了解到83%的学生不会乐器,70.3%的学生不识谱,有些自认能识谱的学生其实只认识个别音符,并不能进行完整视唱。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识谱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从不识谱到基本能视唱乐谱,使学生们能更好地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这是音乐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目标。从上表可以看出,68.3%的同学喜欢唱歌,不喜歡唱歌的只有14.5%。虽说我们的学生真正能识谱演唱的同学并不多,但学生喜欢唱歌喜欢音乐,这是多好的优点啊。再者初一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与小学生相近,参与意识与交往愿望较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逐步解决学生的识谱和视唱中的音准、节奏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听辨能力和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平稳地跨好一小步
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尊重与否,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从学生心理出发,不嘲笑讥讽唱不准音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的差异,有些学生就害怕自己音唱不准或节奏感不好,就会觉得难为情、丢人,所以在识谱教学中同样要考虑类似情况,要鼓励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压力,轻松地进行识谱,在每节课中春风化雨式的进行识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首先利用音乐游戏巩固一个八度音阶的音准。各班学生按照8个小组就坐,分别代表8个音: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老师唱出哪组的音高,让这个小组的同学齐声模唱,其他小组负责聆听检测音准,对音不准的小组奖励再唱,而对检测出音准问题的小组全班要齐唱代表这个小组的音符如55 5 55 5进行表扬。在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音符有一定音准概念后要及时调整每个小组代表的音,再进行各小组的听琴模唱,并结合唱名手势图进行练习,在唱准音的同时作出相应的手势。
其次随着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越来越准确,每个小组间还可以开展找朋友的音程练习,如do组的同学根据老师弹出的音程唱出do—sol,那么代表sol组的同学要及时唱出sol—do来欢迎朋友,若接唱的小组音程不准确,那么其余的音组要及时帮助这个小组唱出51 51 。若接唱的小组音程准确,那么其余的音组要及时表扬这两个小组唱出15 15 51 51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音符游戏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准节奏,也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合作能力。
再者在课前组织节奏游戏:第一次活动时老师先找几个节奏感较好的学生示范游戏,围成小圈就坐,边拍四分节奏边数数1、2、3、4……当数到3或3的倍数时要用节奏来表现。开始游戏时的节奏要简单些,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为主,随着学生视唱能力的提高,节奏难度也可以相应增加,如练习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在课堂上做这个节奏游戏时要根据各班的学生人数多少,纪律情况来决定,若班级人数偏多只可选派部分学生进行游戏,学生围成两个圈,内圈为数数学生,外圈为拍手学生进行节奏游戏活动,若有些班级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在开始游戏活动前全班先要练习相应的节奏,节奏准确后再开始游戏更能达成此游戏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聆听,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在实际的歌曲演唱中准确地表现节奏。
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多渠道寻找音乐作品中的节奏特点,设计成游戏活动,用身体、语言、乐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及音乐的情绪,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的节奏特点。在音乐课堂中适当的音乐游戏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情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关注音乐特点,实在地走好每一步
(一)运用学生熟悉的作品进行识谱教学
在初一新生进校后,笔者一定会让学生重唱国歌,学生自认唱了这么多年的国歌,闭着眼睛也可以唱得很完整。在学生演唱完歌曲后,播放自己演唱的国歌录音与专业演唱的国歌录音作比较,请他们自己说说有何不同。学生基本能辨别自己的演唱在音准节奏、演唱态度上都有问题。笔者肯定学生能准确找出问题。是的,歌曲中附点、三连音、休止符、重音的演唱不准确,直接影响了歌曲塑造的革命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如何逐个解决问题呢,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唱不准的节奏或乐句作为视唱练习,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利用歌曲表现的内容与人物形象视唱曲谱,练习时采用慢速与中速、去掉附点和加上附点、没有重音与加上重音、没有休止符与准确表现休止符的变化视唱,从而逐个掌握音准与节奏。通过有趣的练习,当笔者再次请学生视唱歌曲中的某些乐句时,抽唱的学生中基本能准确视唱。
教材14册第二单元久石让创作的《天空之城》,请学生在欣赏后跟琴哼唱主旋律,因为对作品熟息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在哼唱主旋律时兴致盎然,哼唱两遍后视唱音符,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视唱出主旋律。这种利用熟悉的音乐作品欣赏,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识谱,不仅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音乐实践,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
(二)运用唱名手势图或图形谱进行识谱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图形谱中感受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和音的强弱,学生根据图形谱进行视唱,可以更准确地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如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几个主题音乐利用图形谱练习,学生能更准确的把握音准进行完整的视唱。
另外,教师准确的富有激情的示范视唱也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识谱练习。总之多样化的识谱视唱不仅让学生加深对音符的认识,也能提高演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了音符节奏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能更清楚的认识识谱的重要性。
三、注重音乐实践,扎实有效地开步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在唱歌实践中,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自信地歌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初一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生理、心理上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所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及综合的音乐素养。为了让学生尽可能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一)运用齐唱、对唱,解决音准、节奏问题,把握歌曲主旋律
齐唱是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齐唱是众多演唱形式中最常用的,能有效地解决音准、节奏问题,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主旋律。
在教唱《保卫黄河》时,笔者采用教师范唱,学生齐声跟唱,在学生基本能演唱歌曲后进行识谱教学,首先采用齐唱试读乐谱,视唱几遍后改变演唱形式为师生对唱、男女声接唱,当碰到大跳音程时,用手势引导学生准确表现,遇到节奏问题时,采用集体划拍的方式解决。采用齐唱识谱让基础不好的学生不用惧怕自己会唱错,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演唱,从而逐步有效地解决音准、节奏问题,并为体验其他演唱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轮唱,强化音准、节奏问题,初步体验二声部
轮唱是指同一旋律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并造成前后呼应、此起彼落音乐效果的演唱形式。几个声部有着横向的重复,又因纵向的结合产生了变化和新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有着积极的作用。《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歌曲,所以笔者在第二课时的教唱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轮唱。首先,请班级里唱歌比较好的一位女同学作为第一声部,笔者作为第二声部,开始演唱,大家对这种唱法充满了兴趣,一致认为两个声音错落有致、此起彼伏,非常有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时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轮唱,但演唱后同学们发现这个轮唱并不好唱,虽说唱的是相同的旋律,但对演唱者的音准、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轮唱时用手势和教师的演唱带着两个声部的学生,每练习一遍让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唱到第三遍时已有了较好的轮唱效果。实践教学中通过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歌曲音准、节奏的正确把握,更使同学们体验了二声部的演唱,激发了学生积极歌唱的热情。
(三)运用伴唱,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理解歌曲内涵
伴唱亦称配唱,从旁唱歌,配合主唱表演。负责低中高等不同的音域,能让主唱的音色更完美。伴唱往往是营造一种气氛,在原唱的基础上能把作品的内涵更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听者更深刻地理解歌曲。如教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用“lu”音来伴唱,感受到学生浓浓的爱融汇在歌曲中,不仅声音温柔,还能用歌声歌唱出慈母的情怀,那一幅温馨甜蜜的全家福让大家迷恋。在歌曲演唱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加入有趣的伴唱,能让学生正确地表现歌曲,理解歌曲内涵,加入伴唱更烘托了音乐作品的音乐氛围,使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更鲜明,更丰富,音乐更有纵向的空间感。
(四)运用合唱,准确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增强合作意识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的声乐作品。具体来说是由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或多人演唱,运用合唱能够增加歌曲的立体感及表现力,增强人们的合作意识,也能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学生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后,演唱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二声部演唱有了一定的体验,渐渐地可以尝试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如在教唱《踏雪寻梅》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杨鸿年指挥的合唱《踏雪寻梅》,从学生充满了期待的眼神中,就知道学生兴致盎然。首先学唱主旋律,接着学唱低声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学生唱的不亦乐乎,分声部学唱几乎没什么难度,接着两个声部初次合作,每个声部的同学为了不被别的同学影响,声音特别响亮,都分不清两个声部的音符了。同学们都特别想唱好合唱,但声部间需要互让和互相倾听,同伴间更要有绿叶衬红花的奉献精神,每个同学都是合唱团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集体合唱,分组合唱,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增强了同学们的演唱能力。
四、通过多样的識谱教学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几点体会
学生通过多样的识谱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无论从音准、节奏、情绪还是力度等方面的演唱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对歌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会了自己分析、处理,从而使学生们对唱歌的兴趣大大提升,渐渐爱上了唱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识谱要循序渐进、防止急功近利
不同班级之间的基础不同,所以教师要针对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识谱教学,选择的曲谱要有易到难,每个班级的视唱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注重过程和平时的积累,做到循序渐进。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做到,不要着急,要有耐心,慢慢来,相信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识谱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生理需求
识谱教学时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去安排识谱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识谱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当学生自己有需求,再加上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才不觉得枯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识谱一定要和演唱、欣赏、演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过教育学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而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演唱和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再尝试认识作品的音乐特点,最后才学习识谱及其他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三)识谱教学要因材施教
进行识谱教学时,视唱的旋律较难就要要适当地化难为易。如13册第二单元《牧马之歌》的最后乐句,笔者在实践练习时先出示45 42 — 34 31—23 27—1——,这样的节奏学生很容易就唱会了,接着出示原谱比较有何不同,请男女学生挑战谁能视唱准确,当全班学生基本能视唱了,这时笔者又添加了上波音记号,在老师的正确示范下学生们就轻松地掌握了上波音的演唱,有学生说有了这个装饰音牧马人更得意了。是啊,学生在参与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在识谱的过程中,不仅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也掌握了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了音乐文化视野,更发展了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不同的歌曲识谱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每一首歌曲的旋律特征及内涵意义都不同,不能所有曲子都运用同样方法,要分析掌握每首歌曲后再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进行识谱,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视唱能力,学生才会积极自信地参与演唱,只有我们的学生喜欢用动听的音符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才能真正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通过多样化的识谱教学,学生无论是视唱能力还是演唱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课堂中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音乐表现的学生明显增多,音乐课堂变得和谐、快乐、美好。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我们的识谱教学就需要慢慢的积累,一个音符一个节奏,一个乐句一个片段,积少成多,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累积,直至我们的学生都能基本识谱。
参考文献:
[1]作者信息不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钱晓玲.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