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
对于我们来说,抓好非智力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里学习风气都不浓,课外书寥寥无几,懂得教育的家长也是少之又少,爱孩子,但又不知怎样去爱,一家几代人都在宠着、惯着那个小祖宗。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学困生是不难想象的,如何对学困生实施教育转化,是摆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改变考试评价方法。取消考试中的抽卷。以往在全镇统考中,每班按在籍学生数的90%参评,仔细算一下,全镇学生1000名左右,这样就会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可能被老师脱管,甚至更多,进而造成更多的学困生。明确了在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偏颇,造成的学困生转化不利的弊端之后,取消考试评价中对学困生抽卷不参评的做法,强化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双重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既注重质量,更注重升降情况。学生成绩的提高和降低记入教师业绩考核,与前一学期期末成绩相比,以升降幅度为依据,既看名次的升降,又考察平均分的差距,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进行奖励或处罚。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对学困生的脱管,学困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学困生转化中,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形成了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改变考试评价方法之初,在教师中反响很大,很多教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了,负担重了,有些不理解。中心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校长亲自作动员讲话,和教师一起算细账,算我们的改变,我们的付出,会有多少个孩子受益,多少个家庭和睦,多少位家长满意,假如这些学困生中有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老师怎么做?我们又该怎么做?把大道理用最朴实的语言深入教师的心田。会后,校长又组织班子成员分头下到各校进行走访调研,与老师面对面地谈心,渐渐地,全镇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 建立学困生档案,把握学生的自然信息。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及他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困生有全面而细致地了解,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学困生的根源入手,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寻求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进步,和谐发展。中心校和各个村小都建立了学困生档案,每名学困生的家庭详细情况、学困生的自然情况、性格爱好、朋友圈子中成员的大致情况、学业基础状况、什么时间有了进步等都做到详细记载。并且各校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别制定学困生包保责任制,针对具体的每一位学困生,制定详细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行之有效、开花结果。
4. 适时家访,了解动态,合力攻坚。家校结合、齐抓共管,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力保障。我校规定,家访不能只靠电话联系,要到家里去,了解学生在家时的动态,增进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被老师的重视,进而得到家长最有力的支持;家访要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与家长探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促进孩子成长的措施和方法,多给家长建议而不是指责,进而增加家长的配合力度。
5. 精心开展活动,善于激励,以点(闪光点)带面(全面发展)。其实,学困生都渴望进步,他们在苦苦探索前进的方向。他们就像在黑夜里摸黑走路的人,有火把才能找到前进的路,而这个火把就是鼓励。不仅要学会表扬学生,还要努力创造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我们已经连续几个假期开展了“大量阅读、分步习作、规范汉字书写”活动,使学困生在没有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赛场上与优生一较长短,学困生中不乏书读得多的、字写得漂亮的,看到以往的学困生上台领奖时,孩子的高兴、家长的激动,我们真实地感到活动没有白开展。
6. 让爱这盏明灯照亮学困生转化之路。教师的爱要真诚,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我镇双山小学脑瘫患儿高英琪的成长,就是靠黄双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给他以鼓舞,使他感到无比的温暖,燃起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右手不能写字就练左手写,吐字不清就勤练习,从无到有,孩子的各方面逐步成长,测试也能得二十几分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动态发展过程,如今,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数量,照考试评价抽卷时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人数还有十几人、几十人之多,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困生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