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婆术”下的初中思品课堂对话策略初探

2014-04-29 03:35王玉茹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思品

王玉茹

【摘要】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种基于与学生的不断问答、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传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得出结论的师生平等对话法,它对今天教学起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其平等性、过程性、开放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尊重“接生”对象、优化“接生”过程、深化“接生”情境的课堂对话探究,旨在实现师生对话的“灵性”、“引导”、“生成”。

【关键词】产婆术 思品 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1-03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游历在广阔的教育空间内,通过对教育真实的领悟,独创了“产婆术”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曾说:“我母亲是一个助产士,我也努力随追她的足迹。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通过暗示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我们界定,“产婆术”是一种基于与学生的不断问答、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传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得出结论的师生平等对话法。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新课改以来,思品课堂更是关注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关注落实学生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与价值理解的扩展”目标成为初中思品课堂的终极目标。而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最本质内涵是“接生”,即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这种“为思想接生”的教学理念无疑与思想品德的“思想与价值理解的扩展”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基于初中思品课堂实际对“产婆术”课堂对话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产婆术”的基本特征

(一)平等性

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教学方法,其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对话过程中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上——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有序地发言和提问;而教师是教练、向导和导航员,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他的真正作用是使讨论出现问题时要稳定情势进行引导;要使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讨论就像真正的交谈一样,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每个人都可以适时地发言和提问。

(二)过程性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注重的是对话过程本身,它主要包括2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对话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观点,通过不断反讽、诘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使其陷入“自知自己无知”的境遇,以至于陷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窘态;第二阶段,是在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并满怀渴望知识的愿望时,通过频频发问,刺激、诱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自己归纳出知识和结论,从而形成各种问题的完整答案。可见,“产婆术”从根本上废弃一个“灌”字,注重一个“引”字,实现一个“主”字(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三)开放性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并没有预设任何现有的前提,只凭双方对话问题的内在逻辑把对话导向某个越来越敞亮的境域。这种对话不需要固定的场所,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不需要明确的要求,不需要限定的规则,完全是在一种开放、民主、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当然,这种对话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虽然表象“开放”,但其与对话者的对话过程完全是由对话双方的共同问题之内在逻辑牵引着前进,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作为对话的引导者,苏格拉底引导、参与对话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力图把对话导向善本身、美本身和虔诚本身。

二、“产婆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对话中的有效运用

(一)尊重“接生”对象,让师生对话有“灵性”

“产婆术”的平等性要求教师从信任和尊重每一个有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学生出发,不以自己知道一切,不以权威和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心灵,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充分沐浴“阳光” 。

1.“活起来”——创造和谐氛围

要创造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如本人在执教《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给学生展示《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视频之后,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反响热烈。

生1:山里越穷越缺老师,越缺老师则更穷。今天,我是杭州的一位初二的学生,没有老师我照样能掌握知识,我完全可以依靠网络等强大的信息源学习。社会越发展老师这一职业会消亡。

生2反驳:这个观点不完全对,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师:我们看到课堂中出现了争锋相对的两种对立观点,那教师这个职业究竟会不会消亡呢?

于是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消亡论认为:我们的学习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完成;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会出现类似电脑芯片的东西直接插入我们的大脑,我们便掌握了很多知识;在未来会有机器人来充当老师;教师不灭论认为:教师的讲解更细致,更耐心,更具灵性;教师不仅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学习方法、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用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让你脱离老师,你用三年的时间能完成初中所有课程的自我学习吗?

生1:自学需花费大量时间,我们的课程那么多,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完成不了。

生2: 我对自己还不是很有信心。没有老师的监督,我无法坚持三年的学习。

师:是的。同学们,不管将来教师这个职业是否会消亡,至少目前教师对我们同学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又适时地把学生话题拉回到教学内容上,学生的讨论踊跃而热烈,课堂气氛和谐而轻松,并水到渠成地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从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中我看到了生机,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撼,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带来这样的效应。”

2.“蹲下来”——走进学生心灵

美国后现代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多尔认为,“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鼓励、学会倾听、学会等待,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释放感”,从而真正敞开心扉,走近老师。如我授《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一走进教师,跟同学们朋友式地交谈。我询问学生:最近在学习上有没有烦恼呀?针对这个问题,九年级学生很有发言权,毕竟这充分贴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在这种升学压力面前,学生确实遇到了一些学习问题。于是学生纷纷告诉他们遇到的问题。生1:我有时候学习会分心,可能有些白日做梦,尤其是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科目;生2:我考试的时候会紧张,尤其是比较重要的考试,经常发挥失常,这让我很苦恼;生3:有时候我想逃避学习,学习太紧张太辛苦了,但又觉得对不起老师、家长,很内疚。“蹲下来”,让老师深入到学生之中;“蹲下来”让老师有了新的视角与着眼点;“蹲下来”,让老师可以摸到真实情况,听到真声音。其实,当你“蹲下来”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学生中真有“高人”。学生中有活生生的发现、发明、创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老师更应“蹲下来”,走进学生心灵。

(二)优化“接生”过程,让师生对话有“引导”

“产婆术”的过程性告诉我们,“接生”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产婆术”对话中,教师对自己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直截了当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包括正反两方面)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逐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1.渐次推进,环环相扣,唤醒学生潜能

在思品课堂中,所有的概念和结论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老师的循序渐进,需要老师的层层递进,甚至需要老师的不断“误导”和引导,从而唤醒学生潜能。基于“产婆术”对话,从思品课堂对话出发,我首先实践了“提问—回答—再问或暗示—修正”的对话教学。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课有关追星现象时,播放有关中学生追星的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短片后,你有何感想?你对片中他的这种追星行为有什么看法?

生1:我觉得他这种做法太让人无法理解了。他太傻了!

师追问:为什么你觉得他傻呢?

生1:他的追星也太疯狂、太盲目了!父母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竟然还说刘德华比父母还重要。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生2:我觉得合适的追星是可以理解的,它可以让我们紧张的生活松弛下来。但是,我们追星绝对不能太疯狂、太盲目了。追星并不能当饭吃。

师:那你认为怎样的追星才是合适的?

生2:我们应该把握好分寸,至少不能让追星影响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到我们的家庭健康。

生3:我们应该去追值得我们追的星,有闪光点的星,有值得我们学习品质的星。

通过老师的一连串的层层递进式的追问,学生明白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我们应该善于从明星和偶像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这种连串式提问是苏格拉底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这种追问并不是“穷追猛打”,它是一种平易近人的一问、再问、三问、甚至是N问。这些提问并不是散漫无主题的,教师在提问中必须把握教学主旨,明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提问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增加学生的思维含量,唤醒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2.反诘讽刺,步步紧逼,激发学生思维

这里的反诘讽刺并不是对学生的侮辱,更不是对学生观点的蔑视。它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将错就错,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迫使其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纠正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在教学中,老师不断给学生制造问题,让学生处于不断思考的学习状态,步步紧逼,让学生在思考中促进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基于“产婆术”对话,从思品课堂对话出发,我又实践了“提问—回答(错误)—反问—再答(发现矛盾)—更正(形成正确的认识)”的对话教学。如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一课难点是区分并理解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因此在本课复习课教学中,本人出示目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要求:看课本《法不可违》相关内容,完成违法行为的分类、违法法律、性质及举例。经过2-3分钟的自主探究后学生反馈。反馈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对行政违法行为还存在许多误解,将 “杭州小张飚车致在人行道行走的小李死亡”事件看成“行政违法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对这部分学生做以下提问:

师:你为什么会认为小张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生:小张的行为应该是违反了交通法,交通法是行政法。

师:好。你认为交通法是行政法律法规非常正确。(对学生的正确理解适时予以肯定)你认为任何违法交通法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你能再举一些违法交通法的行为吗?

生:违反交通法的行为有很多。如,飚车、酒后驾车、闯红灯、骑电动车载人……

师:很好。那你想想小张的飙车应该受到怎样的法律责任?

生:当然要坐牢了,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有期徒刑了。

师:好。根据你的推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有期徒刑是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生:啊,好像不对呢。有期徒刑是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再看看,小张的行为是违法交通法的呀?(学生针对自己的矛盾,开始自己思索起来)对了,小张飚车致人死亡还违法了刑法,情节严重,所以他的行为应该是刑事违法行为。

师:请你来说一说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生:两者情节、危害程度不一样。行政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情节比较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在这个案例中,虽然他违法了行政法,但由于其情节严重,也违法了刑法,所以是刑事违法行为。

在这种对话中,所设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错误,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因此,这种问题往往合乎学生的兴奋点。因此在听讲解时,他们就具有一种跃跃欲式的心理,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教学活动,他们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会十分专心倾听老师讲解,同学们的发言踊跃、表现积极。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共同的需要就是探索,越是高年级学生,这种探索需求越是强烈,教师必须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把握时机,抓住机会,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和开拓学生的思路,并适当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

(三)深化“接生”情境,让师生对话有“生成”

“产婆术”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教学情境,来实现课堂的“生成”。 如今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课堂、平静的课堂,而是活跃的课堂,学生齐动的课堂。课堂模式多种多样,学生的反应千变万化,带来的课堂形式也是千姿百态。

1.抓“亮点”——不放过任何一次精彩

在思品课堂中,本人充分运用教学时机,适时地对课堂中学生的精彩回答和有效情境进行深入、扩展性的对话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旨在实现师生对话的“生成”。如在《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人口国情的授课中,学生都已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基本现状,但是本人想让学生更加明确我国人口的严峻形势。于是本人提问如下: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是否引起其他重要问题?学生的回答集中在: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导致我国粮食供应不足;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导致我国教育经费短缺。此时一生回答: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导致我国环境问题的恶化。此时,其他学生表示不解,认为回答错误。事实上,这位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绝对的错误,只是他忽略了某些前提。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回答。因此针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巨大反响,我没有表态。而且继续询问该同学: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于是这位同学分析道: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教育经费就更加紧张,我国人口素质更低,素质更低,必然意识不到环境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问题的恶化。这位同学用自己独到的分析让全班同学认识到人口与环境存在的密切关系,这也是当下考试的一个热点。事实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是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密切接轨的热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地局限于现有的某一主题的内容。我们更应该学会辐射和扩展。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亮点”、“闪光点”进行扩展性提问,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我评价,提问水平在探索和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

2.捕“细微”—— 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尽管课前精心预设过教学细节,但思品课堂教学毕竟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小细节。课堂上我们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养成关注教学细节的习惯,并能巧妙地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呵护那别样的思维,用诚挚的人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只能的心灵。如,我为了达成父母子女之间两代人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我设计了一个母女冲突场景并向学生提问如下:妈妈和儿女之间的冲突可以避免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响亮地回答能够避免。但是我仍然听见班级里有一声轻轻的“不和谐”的声音。虽然这节课中我预设了学生是全部回答避免的场景,然后顺利地进入我的第二环节:请学生小组讨论设想一下场景一是如何避免的?但是当“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时,我脑海里也传来了一个声音:不能忽视它。于是,我把第二环节稍作改动:认为能够避免的,请说明你的方法;认为不能避免,请说明你的理由。于是,大部分学生开展了丰富的联想,提出了许多可行的规避冲突的好点子。而那位“不和谐”的同学的回答也让我大吃一惊。他提出了三点理由:首先,我们中学生都知道隐私权是我们公民享有的权利,即使母亲同样应该尊重;其次,在这个案例中,母亲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侵权,反而认为自己没错,这点让我难以忍受;再次,在这个案例中,母亲总是拿出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跟女儿交流,缺乏平等与民主。所以,这样的家长当然会让子女反抗。这个学生回答完毕后,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是我在上课之前未曾想过的场景。

教学无小事,处处是细节。教师需要珍惜对话中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珍惜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细小的眼神交流、举止变化。因为,“小”情境有时候能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只是需要我们有着察言观色的观察能力,有着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有着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只有处理好了教学中的细节,我们才能事半功倍。相信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课堂会越来越有效率。

当然,由于苏格拉底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古希腊社会特性和思想背景、教育目的原因,他所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在实践应用时值得我们注意以下2点:(1)避免陷入诡辩的危机。教师在实际的提问、讨论或辩论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有条理,提问的步骤逻辑性要强。要求学生实现阅读有关资料,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避免陷入满堂灌的境地。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向学生提问,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向老师提问的能力,为学生主动提问创设情境和条件,对主动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实际上,学生主动提问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挑战,它对老师的知识、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谭轶斌,“产婆术”与有效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2]张倩,苏格拉底问答法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歧视[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

[3]黄冰瑾,平等对话,焕发课堂生命[J],现代语文2009(6)

[4]郑庆文,“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1)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思品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状态”研究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状态”研究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