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良 宁矿凤
摘 要 针对高校实习条件不足,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企业缺失提升员工技能和学历教育平台的现状,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合作意义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关需改革和加强的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126-02
Investiga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ENG Xiliang, NING Kuangfeng
Abstract Against the status quo of inadequate practice conditions and teaching content cant keep up the enterprise deman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nterprise lacking of the platform of enhancing staff skills and academic edu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main contents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the world, cooperation significance, mode of cooperation, and so on. Finally, the paper lists the questions need of reform and strengthe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1 引言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行为。当前,很多高校面临着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等突出问题,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高校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但更多地还是需要依靠行业企业力量,实现校企合作、资源互用、优势互补。
2 合作背景分析
校企合作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如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俄罗斯“学校基地企业制度”、英国“三明治”、澳大利亚“TAFE”、日本“产学合作”等,为各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学习,有关专家学者论述详尽,大批政府官员、教育干部也深入各国考察,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有国家教育发展方针为导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7月,原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阐明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教育实现新的发展,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推进校企合作是我国教育发展取得成就的关键。
其次,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能互惠互利。一方面,可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学校能了解市场需求,避免理论教学的盲目滞后,以提高教学与科研的针对性,同时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场室,避免了科研资源的重复与浪费,通过实践还能增强高校的科研水平,实现科技成果到企业生产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和学历,为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的创新注入新活力。因此,校企合作能使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重任,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成果、共同发展;教师能提高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的能力,学生能取得反映学历水平、职业资格或执业能力的证书[1]。
3 合作方式探讨
校企功能整合 一方面将企业引入学校创办工学车间,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另一方面把学校办进企业开展培训活动。在实践上,很多地方和学校就通过这种办法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教学互动 学校聘请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而学校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目前,不少学校在尝试这一方式,但是如何引伸到学生的工学结合,在多大程度上演变为学生的工学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校企项目融合 学校从企业接受项目任务,由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而诸如业务联系、成本核算、生产工艺制定、生产安排、质量检验等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努力做到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获得利润[2]。
4 存在的问题
政策和法律规章的完善问题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组织协调的缺失是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对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当前还停留在靠学校自身去寻找企业磨合、摸索的状态,导致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处于民间活动状态,缺乏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难以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而美国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全美院校的合作教育工作;英国为了使企业在地方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成立了80多个“培训和企业协会”,专门协调学校和企业关系;德国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因此,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学校教学组织的实施有章可循,保障学生的双重角色及学生工学活动中的安全保护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在相关法规的制定中加以明确。
财力、资金支持问题 没有营造健康持续的校企合作氛围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缺少应有的资金支持,对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缺少明确的优惠鼓励。而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自1990年起每年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预算均超过70亿美元,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开支年递增5.5%;德国政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教育培训经费由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并且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英国政府对安排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免交教育税;澳大利亚则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日本职业培训经费由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共同承担。
院校培养方案的改变问题 部分学校为了迎合评估优秀指标,生搬硬套教学计划,牵强实行所谓的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造成校外项目与校内理论学习内容严重脱节,实习期间学生疏于管理等后果[3]。另外,学校的实训设备和教材滞后于企业要求。这些都将要求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跟踪人才需求的变化,共同调整设置专业;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和企业的需要构建出具体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制订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教材由校内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形式包括课堂知识讲授、学生课后练习及企业实习,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师专家分工协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管理,而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可与企业专家共同完成。
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学校主导的。国家仅仅要求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而没有强调企业在合作培养模式中的责任。当然,在产业工人严重匮乏时期,学校主导校企合作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就业压力增大、企业员工接近饱和甚至裁员的背景下,以学校为主导实施校企合作的难度就大大加强了。因此,校企合作更需要求企业积极参与[4]。
5 结论
校企合作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使学校和企业两者都得到发展。但健康持续的合作环境还需要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在合作方式和合作法规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和健全。
参考文献
[1]黄少峰.校企合作多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9(31):
64-65.
[2]何红华,何云剑.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7):47-49.
[3]戴晓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104.
[4]龙承海,张军,文益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