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系统的社会性设计

2014-04-29 00:44刘家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10期

刘家春

摘 要 社会性设计是促进社会交往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展社会性设计,可以发挥学习管理系统和社会性软件各自的优势,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并能为打破学生学校生活和网络生活两个世界的隔离提供可能。学习管理系统的社会性设计基于社会性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主要采用直接嵌入、二次开发、重新构建和优化设计四种策略。

关键词 学习管理系统;社会性设计;社会性学习;用户动机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001-05

1 引言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MS)是一种通过集成多种工具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支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目前还经常使用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MS)、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相关术语来指代这一类软件系统。关于学习管理系统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其中有关系统设计、系统评价和系统选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的功能上。比如,在王秀荣[1]等对四款开源学习管理系统Moodle、Sakai、

ILIAS、Claroline以及邓国民[2]对Moodle、Sakai、Drupal

与Blackboard所做的比较研究中,系统功能的比较是其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赵国栋[3]在述评国外课程管理系统评价研究之后,将“功能性”设定为PKU版课程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第一原则。张汉玉[4]等对广泛使用的Blackboard、Moodle和Sakai三款学习管理系统所做的比较研究则集中在系统的社会性交互功能上。

早期的学习管理系统主要关注个体独立学习功能的构建,与此相对而言,后来学习管理系统中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社会交互功能的构建和使用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网络学习的成功率。美国SUN公司[5]曾经做过调査,发现当职员自定歩调独立进行在线课程学习时,只有25%的人完成课程要求;而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区、聊天室或电话进行交流时,完成课程学习的比率就有所提高。但是,就学生对当前流行的社会性网络的参与程度而言,学生对学习管理系统的参与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李颖等[6]调查了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情况,发现学生“与每天花费在网络上4小时相比,用于网络学习的20~40分钟的时间明显不足。”李宣等[7]则调查了职业学校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情况,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而有超过40%的教师从来都不使用。

目前,上述广泛使用的学习管理系统已经包含了常用的个体独立学习功能以及交流和协作等社会交互功能,但是人们还是没有经常去使用它。因此,正如美国的网站设计师Porter[8]75所说:“功能就是系统的动力,虽然这很重要,但这不足以说明人们使用它。”功能只能是提高参与度的条件之一,功能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有较高的参与度。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社会性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构建合适的功能并且超越功能的层面上提高学习管理系统的亲和力,从而改进用户的良性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2 社会性设计的涵义

社会性设计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模式,起初是在反思主流的市场性设计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市场性设计模式以商业利益而不是以社会性需求为目标,因此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如底层群体的基本需求和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问题,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问题,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1971年,美国著名的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9]在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革》中提出了一种“社会性设计”的概念构想:“一切设计思路都与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而设计,因此设计应该真正被定义为社会性的设计,可以称之为‘社会模式设计或‘社会性设计。”社会性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伦理道德和设计的社会责任,认为应该关注真实世界中广泛社会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因此,社会性设计早期的涵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责任设计”,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

社会性设计的构想提出后,产品设计领域涌现出许多类似的设计理念。2004年,Dean Nieusma[10]6分析了通用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生态设计、女性设计和社会责任设计等设计理念,认为这些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同占主流地位的市场性设计实践和理论斗争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Norman[11]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将产品设计分为三种水平:关注产品的物理特征——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本能水平;关注产品的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的行为水平;关注产品的文化和习俗意义以及用户长期心理感受的反思水平。反思水平的设计也就是Norman专著的书名所用的“情感化设计”,它主要针对的是产品设计领域主流的“可用性设计”,因此,它也可以看成是社会性设计的一种理念。由此,社会性设计的涵义也比早期更加宽泛和丰富。

在社会性软件领域,社会性设计有了更加具体的指向性。网站设计师Porter[8]5将社会性设计定义为“支持社会交往的网站或应用的构思、规划和构建的过程”(中文版将“Social”译为“社会化”)。在这个定义中,社会性设计从满足广泛的社会性需求指向了支持社会交往这个具体的、也相对单一的子目标。学习管理系统中社会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构建社会交互功能、促进社会交往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学习管理系统领域。此外,从这个定义中的“支持”二字也可以看出,成功地创建合适的功能仅仅是社会性设计的开始,关键还需要让用户来使用这些功能。因此,社会性设计的重点在于支持和促进社会交往功能实现的构思、规划、策略和方法。

就这一点而言,Wolfgang Jonas等人[10]24总结的有关社会性设计的八个本质特点以及其他人员的研究成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设计受到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因素影响”,要求考虑设计的社会制约因素;“应对产品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语境产生持续的有利的影响”,要求考虑设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用户为中心,创造人与产品的交互”“营造产品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Norman关注用户长期心理感受的“情感化设计”,更为提高用户对社会交往的参与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3 社会性设计的意义

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引入社会性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甚至打破学生学校生活和网络生活两个世界的隔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借鉴社会性软件中成功的社会性设计元素,弥补学习管理系统的不足,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在远程教育领域,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应用已久的方法是“学生支持服务”。Simpson[12]认为,在远程开放学习领域,辍学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通过加强和发展对学生的支持是提高学生维持率的一个重要方法。自从英国远程教育专家大卫·西沃特在1978年正式提出“学生支持”概念和持续关注理论以来,“学生支持服务”已经成了远程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

此外,正如前面所述,学习者对学习管理系统的参与程度和对流行的社会性网络的参与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如果将当前流行的、成功的社会性设计元素引入学习管理系统,就有可能增加学习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活力,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焦建利[13]在多篇博文中介绍和讨论了社会性学习平台、教育社会性网络或教育中的社会性媒体等有关的话题。比如他在2012年3月发表的博文《LMS:社会性学习的调音台》中赞同原文作者Joyce Seitzinger所言,认为人们常用的几种学习管理系统,在与社会性网络整合方面,还非常缓慢。他同时也指出在与宁夏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的研究生课程中,几位教师对于Moodle平台的意见和建议,就包括增加社会性网络功能,提升学习管理系统的粘着性和易用性的需求。

在学生方面,参加上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赵丽娟[14]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如果我们这个平台有一些激励的机制就更好了。比如,像陶园BBS,每天签到有金币;发帖、回帖什么的,都有奖励。另外,还有一些功能需要完善一下,比如外部博客的链接。”王竹立[15]在同一年4月发表的博文《应该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中提出,有些原来积极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如BB等)开展教学的教师转而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上开放性资源和博客、微博等公共平台以辅助教学,所以希望能开发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让所有的教师像开一个博客那样轻松方便地开展教学。这篇博文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黎加厚[16]的博客也转载了这篇博文,认为“可供研究者参考”。

由此可见,针对学习管理系统的不足而引入社会性设计元素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呼声和需求。

其二,将基于互联网、开放的社会性设计元素引入相对封闭的学习管理系统,也可以发挥学习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相欣[17]在微博《人们为什么不再热衷于社交网站了?》中指出,社交网站今非昔比,微信的崛起让不少原来的社交网站用户“移民”到朋友圈,人们从“刷人人”改成了“刷朋友圈”,社交中强关系优于弱关系,“强关系”的朋友圈成为更能吸引用户的平台。与社交网站相比,相对封闭的学习管理系统正具有“强关系”的优势——里面的用户都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校友关系和朋友关系。此外,与社交网站中呈现的碎片化知识相比,学习管理系统中呈现的知识则具有结构化和系统化的优势。所以,在保持学习管理系统这种“强关系”和系统化知识体系的优势前提下,引入社会性设计的成功因素,两者优势互补,就有可能打造出符合当前社交网站发展趋势和当前网络用户社会需求的、有吸引力的学习管理系统。

其三,将基于互联网、开放的社会性设计元素融入相对封闭的学习管理系统,形成的新系统将是社会性软件和学习管理系统的组合体,可以称之为“社会性学习管理系统”或“社会性学习平台”。这种系统兼具学校学习和社会性软件共同的功能,这为跨越相对封闭的学习管理系统与开放的社会性网络之间的鸿沟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最终为打破当前学生两个世界的分离现象——学校世界和网络世界、学校世界与社会世界的隔离——奠定基础。丁钢[18]曾经指出,当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在深刻改变着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但在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存在严重的隔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新的学习管理系统跨越了学校与社会的鸿沟,将为打破这种隔离提供可能,并为终生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4 社会性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展社会性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性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

社会性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本质的社会建构性、学习过程的社会交互性和学习者的群体性。Wenger[19]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者共同体中参与社会性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性学习需要社会交互功能的支持,社会性学习理论使社会交互功能的构建具备了必要性。

分布式认知理论是社会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前提性依据。分布式认知非常重视人工制品的作用。萨洛蒙等[20]认为制品的利用留下了认知留存,这个留存在后来制品本身不存在时能够有效地支持智力活动。正因为有“认知留存”,体现在软件界面上的社会性设计元素才能引发用户的反思和回忆,并从而产生持续使用的动机。

人类心理学尤其是动机理论是成功的社会性设计所要遵循的主要依据。Porter[8]96-98认为,实现用户对社会性软件的持续使用有两个要点:一是识别使用者的真正动机,二是创建界面以支持和鼓励这种动机。他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就是激励用户使用社会性软件的真正动机:身份表达、彰显个性、互惠心理、声誉、成就感、掌控感、拥有感、群体归属感和娱乐感。这些是社会性软件中普通用户的使用动机,与之相比,学习管理系统中的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他们也有普通用户的需求,所以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引入社会性设计元素时,社会性软件中支持上面这些动机的策略和方法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性设计还要依据文化差异理论。董建明等[21]认为,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软件和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往往必须顾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远远不只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还包括用户的思考模式、信息分类架构、问题解决、决策制定、情感偏好等方面。社会性软件大多数始于国外,当引进到国内时,也要顾及本国的文化背景,设计出既具有国际化又具有本土特色的软件系统。

目前,应用于社会性设计的文化差异理论主要有霍夫斯德的五大文化差异理论和霍尔的文化差异理论。

5 社会性设计的策略

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展社会性设计,综观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归纳出四种策略。

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嵌入社会性软件 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有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如何将Web2.0技术和相关的社会性软件如Blog、Wiki、社会性标签、播客、微博、微信等嵌入学习管理系统,使学习管理系统的社会交互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在这个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Moodle。Moodle系统除了具备其他学习管理系统常用的交互工具外,还内嵌了Blog、Wiki、词汇表、投票、互动评价等社会性软件,并且还留有插入其他活动模块的接口。比如,除常用Webquest活动模块外,高轶俊等[22]将Podcast嵌入Moodle并做了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贺昉等[23]调查了Moodle课程中Webquest项目的使用情况,并与微博的使用做比较,发现学生刷新微博的频率远好于Webquest的参与情况,于是开展了将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与Moodle教学平台进行整合的研究。此外,刘丽明[24]将人人网公开接入平台中的好友信息导入基于SCORM标准的LMS系统中,以增加学习者的群体氛围。黄德群[25]介绍的云服务架构下开源学习管理系统Canvas支持大量强大的APP教学工具的应用,用户根据自己网络教学和在线学习的需要,简单点击一下就可以嵌入使用。

由上可见,直接将社会性软件嵌入学习管理系统的方法简单易行,并能使学习管理系统吸纳最新的社会性软件技术,使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也可以使用流行的社会性软件,从而增加了学习管理系统的吸引力。但直接嵌入的方法也有局限:一是社会性软件嵌入的难度取决于学习管理系统接口和源代码的开放程度,如Moodle属于开源软件,进行嵌入和二次开发比较容易,而Blackboard不属于开源软件,用户要进行嵌入和二次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二是直接嵌入社会性软件,并不会改变学习管理系统原有模块的功能和特性,也将无法提升学习者对原有模块的参与热情。

整合和二次开发社会性软件,构建类似虚拟社区的学习管理系统 有许多研究者在现有的社会性软件基础上,通过整合和二次开发,构建了新的学习管理系统。比如,肖勉[26]介绍了国外的WILE系统和我国台湾学者的SLS系统,前者整合了Google Apps、Google Docs、Google Groups、

Gmail、Engrade、ClassMarker以及Proprofs Quiz School

等各种不同的服务,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当前市场上已有的LSM产品;后者则是以Blog为基础建构的实验性社交学习空间。阮高峰[27]介绍了基于Google Sites、Google Docs、微博客、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构建的课程网站。聂竹明[28]则将Oblog系统和融合了Web2.0理念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Joekoe CMS进行了整合设计。整合和二次开发当前流行的社会性软件,能充分利用社会性软件的优势,提供更加开放的、丰富的社会交互工具,构建起类似虚拟社区的、具备更加强大的交流协作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但由于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往往都比较专一,而学习管理系统则必须具备比较完整的学习、评价和管理功能,因此需要整合多种社会性软件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这就加大了系统之间协调与管理的难度。

基于Web2.0理念重新构建学习管理系统 有一些案例是基于web2.0的理念重新构建的学习管理系统。如美国下一代教育网Edu2.0是一个新型的Web2.0学习管理系统(http://www.edu20.org),它基于云计算技术,不需要下载和安装,支持各种设备访问,支持移动技术,并且构建了课程、资源、讨论组、人员、报告、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动能。社交性课程管理系统Lore(lore.com)基于Web2.0理念和云计算技术构建了课程讨论、协作、分享、新闻流显示、日历、图书馆、教师团队以及俱乐部等社会性学习功能。李华等[29]提出一种符合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重新构建学习管理系统,这种策略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原有管理系统的束缚,可以从零开始,打造全新的系统。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全新系统的不断出现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应用动机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优化设计学习管理系统 如果说上述的直接嵌入、二次开发和重新构建三种策略侧重社会交往功能的构建,那么,应用社会性设计的动机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就是在超越功能的层面上创建软件界面,以激励用户参与社会交往的动机,从而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如前所述,用户参与社会交往的基本动机包括身份表达、彰显个性、互惠心理、声誉、成就感、掌控感、拥有感、群体归属感和娱乐感等。前面介绍的课堂管理系统Lore以实时滚动的新闻流形式来展示学生跟学生、学生跟教授之间的讨论内容。陈小蒙[30]认为在这种系统中只要有人发言,信息更新速度会非常快,消息推送也会带来心理胁迫,从而营造一种持续讨论的势头。另一方面,从动机理论的角度来说,将讨论内容以新闻流的形式发布,参与者发表的意见能以最快的速度被更多的用户知晓,同时又能看到更多用户的即时反馈,这样就有可能塑造参与者的声誉,提高参与者的成就感和群体归属感,从而提高参与度和活跃度。

卓越课程中心联盟网站及其开发的课程平台(http://www.g2s.cn)做了不少社会性设计的尝试:设计的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信息分享功能,遵循了用户的互惠心理;设计的蓝、红、绿、紫、黄等背景色设置功能,可以彰显用户的个性,并提高用户的掌控感和拥有感;设计的课程推荐以及课程访问量、评论量等各种排行功能使用户获得了声誉感和成就感;“某某的”课程中心、“我的”学习空间表达了用户的身份,并使用户获得拥有感;对课程献鲜花和扔臭鸡蛋的设计则提高了娱乐感。在文化差异理论的应用方面,具有个人主义门户特色的Blackboard学习管理系统从美国引进到我国时,增加了具有集体主义特色的院系门户;国内企业二次开发的Oblog教育博客[31],在原来Blog系统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具有集体主义特色的各级单位、部门的前台展示界面,并把它列为第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改进。集体主义门户的设置,既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增加了用户的群体归属感。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在社会性设计的具体应用中,有的应用突出某一种动机,但大多数的应用则往往是几种动机兼而有之。社会性设计就是要弄清楚这些动机,然后有针对性地优化处理。当然,通过软件界面得到激发的动机还属于外部动机,这仅仅是用户持续使用的开始,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还要借助各种手段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让用户在持续地使用中获得自身的进步,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自愿成为系统的忠实用户。

6 结语

社会性设计是促进社会交往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展社会性设计,不仅仅可以发挥学习管理系统和社会性软件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而且还能为打破学生学校生活和网络生活两个世界的隔离提供可能。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开展社会性设计,目前大多数的案例采用的是直接嵌入、二次开发和重新构建的策略,但由于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性软件更新的速度太快,学生在社会性网络世界中的应用也在频繁更替,因此对于具有相对稳定特性的学习管理系统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后一种基于动机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的社会性设计策略,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多地去关注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基本动机,从而以软件版本升级的方式对已广泛使用的学习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目前,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应用后面这种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和优化设计的真实效果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秀荣,刘敏斯,孙良林.四款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的对比与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102-106.

[2]邓国民.Moodle、Sakai、Drupal与Blackboard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09-116.

[3]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4.

[4]张汉玉,穆肃,任友群.学习管理系统的社会性交互功能比较:基于对Blackboard、Moodle、Sakai的调查与使用体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38-44.

[5]林秀曼,吴芸,陈毓超.协同学对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的启迪[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41.

[6]李颖,迟秀文,林琳,等.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9-12.

[7]李宣,赵立影,邱飞岳.职业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67-70.

[8]Porter J.筑巢引凤:高黏度社会化网站设计秘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9]周攀.生存系统的社会性设计模式研究:海难救援产品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东华大学,2010:56.

[10]吴瑜.社会性设计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1]Norman D A.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47-70.

[12]Simpson O.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M].2版.李亚婉,等,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13]焦建利.LMS:社会性学习的调音台[EB/OL].[2013-11-3].http://www.blogbus.com/jiao-logs/196582485.html.

[14]赵丽娟.论坛发贴[EB/OL].[2012-1-10].http://

elearning.snnu.edu.cn/mod/forum/discuss.php?d=313.html.

[15]王竹立.应该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EB/OL].

[2013-1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

0901010895.html.

[16]黎加厚.应该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EB/OL].

[2013-1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df0

fc0102dwdh.html.

[17]相欣.人们为什么不再热衷于社交网站了?[2013-11-3].[EB/OL].http://tech.qq.com/a/20130821/012241.html.

[18]丁钢.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1):3.

[19]顾小清.社会性学习及其研究趋势综述:兼论Laffey团队的社会性学习研究项目[J].开放教育研究,2010(4):

32-39.

[20]贝尔.分布式认知:特征与设计//[M].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9.

[21]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等.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1.

[22]高轶俊,刘引红.关于Podcast与Moodle有效整合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46-48.

[23]贺昉,林宇飞.Moodle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整合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65-67.

[24]刘丽明.基于SCORM标准的社会性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26.

[25]黄德群.云服务架构下的Canvas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7):64-70.

[26]肖勉.E-Learning2.0理念下学习社区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19.

[27]阮高峰,徐晓东.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建设:以《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8):21-25.

[28]聂竹明.开放共享、社会交互:网络课程中借鉴Web2.0理念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6):87-89.

[29]李华,龚艺,纪娟,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30]陈小蒙.从企业社交说开去:网络社交+新闻流,教育互动新模式[EB/OL].[2013-11-06].http://www.bookdao.

com/article/42475.

[31]OBLOG教育版博客功能介绍[EB/OL].[2013-11-06].http://www.aobosoft.com/a/chanpinfuwu/oBlogboke/

jiaoyubanboke/2011/100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