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寻找以读促写的有效途径

2014-04-29 01:04高妙霞
成才之路 2014年28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有效途径读写结合

高妙霞

摘 要:在作文教学成效甚微的尴尬处境下,致力于寻找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凭借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就主旨素材、结构线索、开头结尾、语言表达、手法技巧,有意识地进行定向思维,形成从读到写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定向积累迁移的基础上,抓住某一方面的灵感,及时进行综合作文。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有效途径

读写并重的教学规律一直为语文专家和一线教师所推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也一直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论证着这个规律:写作必须从阅读抓起,阅读的成果也须用写作加以巩固。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注重通过教学生借由文本的主旨思想、选剪组材、遣词造句,获取自我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方法。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读写相互促成,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结构层次学生都可以有意识无意识地迁移到作文中去。然而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没有教材,没有更多的时间自由阅读,只有铺天盖地的试卷。这样,选在各类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就是我们进行读写教学最好的范本。而且细心品读江苏高考试卷、各地模拟试卷以及全国各个地方试卷里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及论述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对教材选文来说不仅堪称经典,而且更具备了一些时代的鲜活性。我们在高三的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创造读写结合的条件,就会具有“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解析现代文阅读选文,挖掘材料积累写作素材

纵观全国各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有的反思历史,有的紧扣时代变化发展的脉搏,有的着眼时事热点世态百相,有的着眼普通民众;有的赞美自然山水,有的慨叹人生百味……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经典文本的魅力,不仅能给学生文化的渗透,审美的熏陶,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关怀。

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壶口的黄河》《我爱水》《瓷器的意味》《记住回家的路》《耕作的诗人》《上善若水》《泥泞》等等值得回味的美文,无一不富有内涵、韵味无穷,从不同层面体现作者对世界、自然、社会等普遍的永恒的人文关怀。比如人物传记、新闻访谈为主的实用类选文《寂静钱钟书》《画家黄永厚》《黄侃先生二三事》《达尔文的拖延》《寻找教育的曙光》等等,所选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高尚情怀和理想人格的正面形象,无一不让同学们在厚厚的试卷中了解到“人”的不同故事,“人”情感差异,“人”的坚定抉择,“人”的高尚格调。比如论述类文章朱光潜的《谈静》、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等等,从思想的深度到行文的思路脉络,都是百读不厌的佳作。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开掘选文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和联想到的典型事例,对素材进行分析揣摩,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积累素材的习惯;教师也可结合文中的一些观点,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就能使学生具备多转换一些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像周国平在《记住回家的路》中曾经说的,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选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一个人不论伟大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也可以引起学生对“家园”“理想”等重新定位。像《寂寞的钱钟书》,钱钟书潜心著述的人生姿态很快让学生在《格调》的作文中化用,表现自己对人生格调境界的认识。

二、解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开头的技巧,巧开优秀作文之头

高三学生常常面对作文很困惑,常常咬着笔头很长一段时间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开头,要么胡乱堆砌辞藻假文采式,要么曲里拐弯不知所云等等。好多学生的作文在开头就暴露出一些写作的硬伤,大大影响了在阅卷老师心中的印象,直接影响了得分。而品读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优秀的开头,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突出开头的吸引力。为此,如果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对选在试卷中的文章的开头进行解析鉴赏,学生不仅能掌握开头的技巧,还有助于增强写作时的开头能力。

比如开头用语别致,新颖引人。冰心《一日的春光》:“去年冬末,我给一位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不仅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而且用词“陌生化”,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如朱增泉《文赤壁》,作者不直接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两篇文章开头都用语别致,新颖引人,取得强化情感、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对学生开好一个强化某种情感的“凤头”有很大的启发。

又比如开头巧妙对比、凸显主题。如肖铁《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先写“中国的水”再写黄河,最后写到“壶口的黄河”,层递又对比的手法,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实际上,对比反衬是散文常用的开头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尤其是《壶口的黄河》写作时作者也是一名高中生,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如果在阅读之余能有意识地把这种技巧内化为写作技巧,那么学生为了表现主体对象,可能就会有意识地塑造一些侧面的次要的形象加以突出强调。

“现代文阅读选”选文里的文章,开头绝妙的很多很多,精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一幅烟雨牛鹭图》就是因为细腻诗意的描写一下子带读者走进烟雨蒙蒙的意境中。这种效果,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及时体会,收获的将不只是阅读题答案里的几个术语,而将产生一个又一个别致老练的作文开头。

三、解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结尾的艺术,妙结优秀作文之尾

好的文章,肯定有精彩脱俗的收尾。有的结尾呼应开头,线索分明,结构完整。如《给匆忙走路的人》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赶路的人的“伤心”,与正文中“忧愁”“焦灼”“忧虑”,组成一条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解析试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前后呼应的结尾艺术,更能让学生明白,这种结尾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呼应,往往还有情感的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作文做到很好地点题。

有的结尾间接抒情,耐人寻味。《乡村的瓦》文章最后写“我”与“瓦”的对话,含蓄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间接抒情的结尾方式最受青睐,虽然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寄情于事,但都能使得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有余味,又能强化主旨的表达。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需要训练和提升的,也有助于学生作文情感的升华和深化。

有的文章卒章显志,思考升华。如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阎连科《说村落》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还有一些文章在结尾以辩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对全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或升华,也是对学生结尾训练最好的范本。

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写文章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这种从阅读到写作的训练,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分解的五部分内容:文章的结构线索,文章的素材主旨,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手法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形成读写的思维目标。也可以抓很小的切入点,如通过对精彩语句的研读,促使学生准确生动地把握遣词造句的能力;利用含义题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感情,进而领会主题思想,并用之于作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积累人物描写的技巧……在定向积累的基础上,抓住某一方面的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迁移写作,是对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及时小结和检测。

从现代文阅读向写作迁移,在高三时间紧迫、课外阅读难以落实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一箭双雕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坚持从读到写定向鉴赏定向积累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有序的写作迁移,我想写作就不会成为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鸡肋。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有效途径读写结合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