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鹏芳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的本真所在。在区域层面上优化教学,就要将自主学习作为核心要义来实施,并通过教研部门与基层学校的互动来概括自主学习的公共策略,实现从自主学习的意识唤醒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这些基于实践概括的策略贯穿于整个学习流程,教学优化则寄寓其中。
关键词:自主学习;回归常理;公共策略;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22-04
一、自主学习:应时而变
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则是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自主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致力于改变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趋势。
当前,有效教学的期待和实践探索风靡大江南北。然而,镇江市丹徒区农村中小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学习资源欠缺,思维不够活跃,缺乏竞争参与意识和自信心,学习目的与方法不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欠缺。这与农村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缺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区域层面上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教学背景下的现实呼唤,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抓手。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之上。“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以及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都体现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课堂教学是面向学生的活动,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师生活动的比例和份额是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学生学习份额减少,则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慢慢退化;教师习惯于讲解,学生只能习惯于听讲,说的能力就会日益退化;教师习惯于提问,学生只能习惯于回答,问的意识就会渐渐丧失。所谓“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批评的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忽略。事实上,新课改以来,学生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作用,已得到全国教育界的肯定和初步印证。从这一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对教学本义的回归。
基于以上认知,在“教学管三优化:区域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框架下,我们将自主学习作为“学”的优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完整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两项基本特征:(1)自主的而非强加的。学生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又要有在大量信息面前捕捉信息、敏锐地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2)引导的而非放任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从问题情境出发,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猜想,收集材料,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此,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必须立足四个基本点:建立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认知逻辑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抓住四个基本点,就抓住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牛鼻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及教学模式的创建都要服从这四个基本点。
二、自主学习:公共策略
作为区域层面的课题研究,丹徒区教研室依托教研员,选择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在吸纳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本区域、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校本化的实证研究。
我们组织了课堂观摩、教研论坛等活动,一方面自上而下,基于两项基本特征、四个基本立足点的理性框架,分层、强势推进,不断深化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实践;另一方面自下而上,采集研究基地的信息,以点带面,总结经验,提升自主学习的公共策略,张扬学校的个性化探索。下面对自主学习的公共策略予以说明。
1.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因此,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是教师抛弃权威意识,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从而使学生敢说敢做,大胆尝试。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鼓励:不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励学生说说“从何想起”、“如何想的”;鼓动学生不懂就问,促进同伴互助。鼓励的目的是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乐趣。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赏识学生,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建立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是自主学习必要的氛围。
2.提供材料,加强指导,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优化自己的结论。为此,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正如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提供必要的且能引发兴趣和成就感的学习材料,设计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实践,既提供学生参与读、想、议、练的时间,也提供独立发表意见和质疑求异的机会。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不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判断,而是努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含义、概念的内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因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提供材料,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就是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的基础平台,也是自主学习应有的出发点。在这一平台上,教师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舞台亮给学生。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来选择学习内容并设计学习过程,做到该扶则扶,当放则放,这是体现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为此,导学和精讲就成为一个必要环节:导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点拨讲解。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而真的是在“导”,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会听”、“会问”和“会思”,学法寓于其中。“会听”:听思路、听关键语,边听边思边记,把握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会问”: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怎样?“会思”: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思维。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实际上也就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多数农村学生在集体中常因害羞而不善表达的特点,我们特别强调语言表达的训练,热心鼓励,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也强调学生之间的彼此倾听和提出不同意见,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善说到能言善辩。我们还强调带着问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实现问题的解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中,设计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使内在的智力活动获得外部的活动时空的形式支撑,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过渡到“我会学”,在学法积淀中渐次地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自主学习插上翅膀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情境性、动态性、交互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它能够提供多样的交互性的呈现方式。一方面,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超文本、超媒体的强大功能,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学习空间,为其自主操练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生动具体地呈现自学信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还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和交互协作,并且因为形式的多样化、材料的丰富性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区的许多学校在财力较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提供动态的网络优质资源,推动在线互动,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和QQ空间,加强家校联系,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互动的新型合作关系。如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给他们的自主学习插上了翅膀,保障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
5.关注合作,在交往和帮助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相互帮助的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要通过分组、改变座次形式来进行。我们借鉴了相对成功的合作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下表:
上述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有差异,但也有两个共同点:流程上的教师精讲、团队成员自主合作、形成性测验和团队的优胜奖励;目标层面的自主和分享。这是基于学生游戏精神的活动性学习,它将团队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结合,将团队合作学习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以求取长补短、在分享中扩大学习成果。此外,它还实现了以下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读书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交往性合作,“层累代进”(顾颉刚语)地提振了自主学习能力。
6.优化作业,强化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首先是精选作业内容,强化作业的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学校要求各学科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提前二至三课时集体商讨作业的范围、要求和题量,继而落实具体实施人员。学校行政人员既是督查者更是参与者,保证作业的优化在一开始就不流于形式。其次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规范作业的价值指向: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③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④提供学生担任小老师互帮互学的舞台;⑤作业质量标准具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特征。为此,我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作业设计框架:自主梳理和检测;自主质疑问题串;尝试自行解决,留出待解空白;期待同学帮助(可以指名道姓);收获与小结。再次是强化作业的过程监管,将作业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先学后教的思想落实在作业运用上。学校教务处的作业管理和课堂检查都建立了相应的台账。
7.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克服老师无视学生的境况,还必须建构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其稳定性和结构张力发挥出来。相关学校各具特色地尝试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大体分为三类。(1)文科课程:激趣、起疑,明确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感悟,引发思考与表达—相互检核,知道结论和方法—迁移性的再读、再说,形成学习技能。(2)理科课程:情境铺垫,形成认知冲突—尝试自主解决和师生帮助—佐证结论,感受方法—运用方法,巩固和拓展。(3)学校自主地顶层设计,各学科均参照实施:查(对导学提纲的自查)—学(群体自学的“兵教兵”)—展(互动的自学成果的表达和展示)—练(达标检测、当堂训练)—联(归纳总结、三维目标的整体架构)。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立场是被遵循的:学习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能有效导学的。
各校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追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提升教学质量,则是共同的宗旨,它们力图将强制性的“教我学”转向“建基于学生认知智慧的限度之内”(布卢姆)的“我能学”。
我们的自主学习除了强调公共性策略,还注重一些个性路径,包括学校自身探索和学科个性探索等方面,教学主管部门并不强求千篇一律。
三、自主学习:蓦然回首
在“教学管三优化”的研究实践中,我们蓦然回首,发现学生是教学之本,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常理。营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的意识;运用技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设计过程,架构自主学习的路径;优化作业,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等一系列策略的运用,为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成果。这是简单的真理,但是深入进去,每一个策略都有校本的、班本的变式,有很多的教学技艺,因此它又是复杂的。
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习惯、自我监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优化教学的胜景。我们需要持续不懈地实践。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