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德
摘 要:初中阶段是数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把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打牢了,才会更加有利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情境设计中认识所学的知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断学会做,而不是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会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去探究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及学习数学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下,应更加把“做”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下“做”与“说”的比较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会对新学期所学的学科产生很大的兴趣与好奇心。但是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极易发生变化,兴趣的持久性也较短,如果教师不运用好的方法进行授课,学生的新鲜劲一过就会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厌倦,兴趣也慢慢减弱。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也仅仅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问,而素质教育则提出要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创新中成才。那么初中数学课堂中“做”与“说”哪个更加重要呢?以下对其进行了比较。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说”教学存在的弊端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授课时,就是以说的形式教孩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把知识强硬地塞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例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在讲授过程中一般仅仅将a2+b2=c2这个公式强硬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接受这个知识点时的表情一般是迷茫的,脑袋也像机器一样随着老师转,他们可能会想这个原理是怎么得出来的,有什么作用,但是教师并没有进行更多的讲解,而是告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硬背下来。教师在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复习时,也仅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背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讲的多,学生的学习空间较为狭窄,对所学的知识仍然是被动接受,缺乏对知识探究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就很难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做”教学的优势
教学以“做”为中心,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探索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做”教学存在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初中数学教材时,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用“做”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数学知识,那么会使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讲解初中数学中的“折叠与展开”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图形、剪裁与折叠,并且提醒学生在折叠时注意边的关系,使他们在玩中进行学习,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来源于实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较难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操作中所涉及的概念,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压力减轻了,注意力更加集中,有自己的空间进行思考,并对自己所进行的每一项操作与实践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3)通过“做”使孩子的记忆更深刻,提高课堂质量。我们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明白了,但只有做过了,我们才会真正学会。通过“做”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学生不会容易混淆,而且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教师在授课时也会更加轻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通过“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传授每个知识点时,不是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讲述,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学习的被动者。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并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之,数学并不仅仅靠单纯的“说”对知识点进行灌输,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际的“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2]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评价、理念和策略[J].教育导刊,2007(3).
[3]易良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
学数学教育,2005(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福建省德化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