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霞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误解,使历史教学走入了误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并能走出误区,并能逐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0
历史教学该何去何从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在变化,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也随之在发生着改变。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对历史认识不够和对课改精神的误读,使历史教学反而走入了误区。笔者结合近两年的教学体会及对同行课堂教学的分析和研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只见热闹不见门道
课改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于是,有些教师动辄就请学生讨论,如在讲虎门销烟的意义时,教材已经对此进行了明确概括,教师只需稍微引导,让学生理解即可。但是有些教师偏偏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概括,结果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看似热烈的讨论,表述时也出现了各种观点,甚至有学生说正是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而教师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还是一味强调书本上的观点。试问这样的讨论有何意义?还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设计了许多问题,如林则徐是不是民族英雄,《南京条约》是不是不平等条约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根本没有必要提问。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深度,还要注意衔接,既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不能要了热闹忘了“门道”。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中国如何一步步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完全可以让学生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这样既结合了书本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概括能力。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历史学科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史实,其次结合时代背景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过于频繁的提问互动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反而陷入疲劳轰炸,久而久之恐怕会让学生“敬历史而远之”。
二、依赖多媒体,忽视讲授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时空跨度较大,涵盖知识很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因此,仅仅让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具的单一化使历史无法生动起来。现代媒体技术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址的录像片、照片以及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采用现代技术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这些课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学,更不能代替思维过程。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更没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高密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看似花哨、热闹,却并未收到实效。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人文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教师如果不认真设计好教学流程,理顺课堂教学思路,往往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丰富手法反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很多教师在讲解”三国鼎立“的局面时,将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让学生观看,然后稍微提一下书本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须知影视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而小说距离历史的真实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不对学生详细讲授书本知识,理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规律,那么学生往后很可能以看历史影视剧来代替历史学习。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它可以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形象,内容更丰富,还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它不能取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思考,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三、名为创新实为标新立异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对于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件,但它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现实的眼光看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情感价值态度目标。但是历史教学中,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品位,对历史进行了曲解。笔者曾听到有位教师在讲授唐朝诗歌时,分析李白和杜甫诗歌不同特点的原因时,居然说李白是有钱的公子哥,所以不知人间疾苦,所作的诗或清新飘逸或豪迈奔放;而杜甫由于出生贫苦,和穷人接触多,因此就为他们“代言”,诗歌比较抑郁沉闷。结果学生只记得有钱和没钱,不仅使他们接受错误的历史知识,还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了误导作用。虽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有时通俗的解释也不可缺少,但是不能脱离史实,甚至在没有事实支持的基础上妄下评论。还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加否定和引导,还振振有辞地认为是鼓励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多元化解读,结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了偏差,有学生说慈禧的妥协保全了中国,岳飞有狭隘的民族观念等等,这些观点(下转第82页)(上接第80页)并不是创新而是哗众取宠,完全忽视了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如果历史可以这样戏说,这样胡乱解读,那么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态度观。否定一切,推翻前人的历史结论,完全用现代观点看待历史,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导致盲目和混乱。创新是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习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这么多改革,你能能说说决定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能够了解人才的重要,同时也能认识到知识的力量,科技和教育能推动一个国家走向强大。
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碰到的几个误区,在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如何使历史成为一门贴近现实的学科是每个历史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历史是为了对社会和生活有更正确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好的引导,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夯实基础也要用于尝试,既要与现实接轨也不能脱离史实。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中学 03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