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摘 要: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应是一门师生协作创造的和谐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应有教师自觉的思维能力水平的体现,更应有学生独到、活跃、多元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真实体现。从激发——培养感受性阅读思维,衔接——培养把握主旨情感能力,提升——培养创造性阅读思维三个环节,论述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门扉,转动学生的思维“发条”,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思维;衔接;创造性阅读思维;创新人才
新课标指出: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人生的启示,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交流阅读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感受作品魅力,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一、激发:培养感受性阅读思维
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思维相对处于一种灵敏、感性的阶段,因此我们应抓住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发展其感受性阅读思维。感受性阅读思维,顾名思义是指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梳理来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这种状态的激发,首先需要教育者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灵感。“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感受性阅读思维,上课首先开门见山式地抛出一个问题:远隔万里的老友为什么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带着强烈的疑惑和探究心理,学生将迅速在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老友那份对枣核的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的激动之情,将学生带入那种特定的浓厚而真挚的思乡愁苦的意境中。通过对那位风烛残年、漂泊异乡的老人细致地塑造描写,将其文章思乡爱国的主旨逐渐显露。此外,在培养学生感受性阅读思维时,可以有效结合现代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资源和技术,更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中去。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合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播放恰如其分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如《乡愁四韵》或《橄榄树》等。在忧伤凄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的思绪随之飞扬飘荡,心灵随之起伏跌宕,从而顺理成章地为他们营造出深深凄苦、切切思愁的情愫。这样的感受性阅读思维的激发,可以更为快捷有效地为我们进入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与探究,为拓宽学生的思路做好铺垫。
二、衔接:培养把握主旨情感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我们的教材中名篇荟萃,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分析,品味,领悟。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培养把握文章主旨情感的能力,这是感受性阅读思维走向创造性阅读思维的一个必要衔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对教材文本充分而全面地进行理解与掌握,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创造性阅读思维,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情感的能力。
在过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时常会将重点篇目讲解得“头头是道”,然而时常会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对于文章主旨、写作特色、写作目的等都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把握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作品时,还清晰记得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学生在学习随笔中,写了这样一段肺腑真言:“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的《春》,并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的《春》。我自己在阅读时,读到了我喜爱的春天的气息,读到了我曾经在家乡所闻到的春天的味道。在听老师分析课文时,我记下的只是一些关键字词的赏析和本文作者抒发的情感。”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逐渐学会把握文章主旨、情感、写作目的,达到浅入深出或深入浅出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文本有高瞻远瞩,居高临下的掌控能力,真正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在教学鲁迅作品《孔乙己》《社戏》时,教师应摆脱教参、试题的限制与束缚,从有益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可以围绕以下两个主要问题来探究:第一,孔乙己姓啥名谁。第二,孔乙己为什么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对于这样一个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儿”,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揣摩与思索,就可以顺势体会出鲁迅先生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同时也能领会到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社戏》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收束全文。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同时来撷取一个核心问题: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那夜的戏真的那么好看吗?让学生在文本中去找寻、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在学生们仔细浏览课文后,几乎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那夜的豆如何,学生在文章中虽没有找出十分明确的答案或依据,但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做出来的豆味道应该不至于美味无穷。那夜的戏如何,学生在课文中纷纷找出了明确答案。正面描写:例如“‘我最想看的蛇精和黄布衣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我最怕老旦坐下了唱,那晚老旦却坐着唱个没完”等。侧面描写:例如“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双喜他们破口喃喃地骂……”,这些都充分证明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么为什么要如此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在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介绍、小组的相关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后,学生在探索中逐层走入且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因为平桥村的人:双喜为我写包票,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照顾,阿发让大家偷自己家的豆,六一公公送豆给我吃……“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感受到人们的友好、热情、善良、淳朴。由此可见,在我对那夜的豆,那夜的戏的怀念中,传达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关系的推崇与颂扬。同时,也投射出作者对当时世风不正,世道黑暗的厌恶与讽刺。通过对以上两篇文章的品读,从精心设置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情感的能力,同时又很好地衔接起更高层次的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培养。
三、提升:培养创造性阅读思维
“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恩格斯曾说。创造性阅读思维,是指能运用大脑储存的信息去发现和解决未曾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跳出文本提出并解答超出文本原意的新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阅读思维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得以全面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标中也对此做出相关要求:“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然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否则皆为空谈。
在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和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后,对于孔乙己、范进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小说改编故事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课本剧《孔乙己》,在人物形象改编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编写、剧本互改等,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例如孔乙己这个自命清高,虚荣迂腐的底层读书人,在服装设计上,同学们为人物设置了一套旧款的、有破损的耐克衣服,与原文中的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可谓遥相呼应,异曲同工。这既让人感受独特的讽刺艺术,又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中,欣赏了名师黄厚江的《黔之驴》精彩一课,听完犹如醍醐灌顶。教学课堂中,在黄厚江老师本色自然、风趣幽默、平等尊重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课文寓言故事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例如通过对“驴的故事”和对“虎的故事”的阅读与讲述,形象而又具体地把握两者的形象特征,为下文的寓意揭示铺路。而如果一堂课就仅限于此,那么也仅流于通俗。接下来的处理令人惊叹不已,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黄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虎的内容比写驴的多,为什么题目却叫“黔之驴”而不叫“黔之虎”?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黄老师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意图。在合理的引导中,学生能够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明白作者的目的在于讽刺某种人。脱缰似的思维、火花四溅的智慧,充盈整个课堂。在一番精彩的师生对话中,双方探讨了对于驴的态度,并且让学生明确驴并不是所谓的无用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驴的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这样的文本阅读处理,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情感的共鸣,更获得思维的创造。
培养阅读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突破教材的局限,是新形势下教育的倡导方向,营造出语文的“绿色”课堂。同时,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培养也能以点带面,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创新意识,学会找寻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写作,发展思维创造力。这些都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捷径。总而言之,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必须立足学生成长成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江苏省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