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燕
摘 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架构知识体系,导致一些历史知识的跳跃、缺失,历史完整性、系统性受到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纵向衔接,加强对学情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加强教师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以及各方力量的协调,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效能,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关键词:成才;高中历史;纵向衔接;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行为和策略的调整,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尽管其中有不少优点可圈可陈,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缺憾。纵向衔接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它通过对高中三年历史教学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使三个年级、不同时段的教学有序进行、循序推进,避免重复教学和教学条块分割,满足学生成才需求。教师作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课程目标的实践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高中历史教学纵向衔接的推进工作中,无疑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进纵向衔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抓手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环节。
一、纵向衔接教学要以全面细致的学情分析来奠基
“教育过程是一种矛盾着的双向选择。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地调整师生矛盾,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架设桥梁的第一步,教师必须了解学情。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落实三个年级教学的纵向衔接,必须对教学行为的对象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全面宏观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同化”与“顺应”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探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一教师必须了解中考复习情况、初中课程标准、初中教材内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高一教师了解了初中教材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就没必要对这段内容浓墨重彩。在讲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简单展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几个国王的照片,如伊丽莎白、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等。通过调动已知,唤起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突破上,即英国的民主政治是怎么一步步确立的,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而同样在讲必修三“毛泽东思想”时,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在高一时已经了然于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和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纳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在背景与具体内容之间建立纵向衔接,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水平。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和转型期。纵向衔接教学,就必须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设定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材料,如相关的图片、电影或电视等,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随着心理的日渐成熟,理性思维的较大扩展,学生的理性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随着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到高二、高三逐步过渡到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多视角、多层次地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学生在同一年龄层次、同一学段甚至同一班级,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纵向衔接教学就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角色换位”,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立场和视角去审视所学内容。对待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放慢脚步以适应学生的节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从中得到结论和启发。例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可以展开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局面,并且加上“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得出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对理解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可以设置一些课后探究题,从而实现层次教育的无痕化。
二、纵向衔接教学要求教师的思维成果在交流碰撞中拓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合作,教师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加强同伴指导、同伴互助。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纵向衔接,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整合。教师个体的备课活动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狭隘性,这也要求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集体备课活动。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智慧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一定意义上,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同学科的不同备课组的教师坐在一起,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思维水平状况进行交流,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关于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这一段内容,初中教材、高中必修教材和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都有涉及。高中历史课堂四本书怎么讲才算到位,怎样不出现重复教学或者知识的条块分割,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分析、讨论,结合学情班情、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等统筹安排,统一部署,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逐层推进、渐次提升和无缝对接甚至是螺旋式上升。
当然,集体备课不能成为个别教师的独角戏,所有成员都应主动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增进感情的沟通,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升集体的专业素养。备课的内容应该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通过教师之间在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学情交流等方面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交流,通过三个年级教师的通力合作,在智慧成果共享的同时,通过观念的碰撞与互动,产生出更高更丰富的思维成果,从而更好地为纵向衔接教学拓展思维的空间。
三、纵向衔接教学需要多元力量形成共识为保障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对教材加工和处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衔接,其实也就是结合学生学情的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深度开发”,让每一个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整个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等进行一个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对于这一系统工程,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在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高一年级要做好过渡时期的衔接教学,必须深入初中课堂去实地听课、考察,深入初中生中去座谈和问卷调查。高中三个年级内部的纵向衔接,需要各备课组、整个学科组的统一行动,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结合学校的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校本课程、个性化作业,编订好相关教学案,这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协调行动。在各年级的相关纵向衔接基本到位后,如何考核,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如何革新,尚需进一步思考。另外,把纵向衔接教学的相关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仅凭少数人一段时间的激情是难以为继的。而这一切,基于一个共识:充分认识到高中阶段在现行课程体系下加强纵向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多元力量的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己对历史的宏观和微观理解,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和目标的前提下,重新建构和整合自己的历史教学体系”,实现在“模块间的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有联系地讲述看似孤立和静态的专题”。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只有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包括师生、生生、生本以及教师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加强各方力量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纵向衔接,促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才能弥补新课程标准表面上的一些“软肋”,照应好必修三个板块之间、必修的相关专题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真正地建构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体系框架,提升学习能力和品质,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04(12).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
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4]袁兆桐.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8.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D /2011/02 /515)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高中历史纵向衔接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WXJYJ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