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琴
摘 要:目前由于实验设施的缺乏,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不能及时进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通过微型实验的实施,可以让实验按时进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实验设计;随堂实验;创新意识
一、实验设计
由于学校班级多,实验室少,一个实验安排下来需要一到两周时间。这样一些班级的实验课只能安排到课程结束以后,实验和教学不能同步进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应尽量保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进行,最好是理论与实验能在同一堂课进行,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想要传授的知识,以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能力。
实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实验的设计一定要简单易行,在实验室和教室都能完成,实验的材料和用具是容易获取的,即可行性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验经费的支出,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的空间。这样设计出的实验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思考的习惯。
实验目的:①了解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②通过实验方案的研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③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原理:①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麦芽糖;②酶的性质不稳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大约37℃;③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材料用具:青霉素瓶、滴管、淀粉溶液、碘液。
二、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已经消毒的青霉素瓶,分别贴上A、B标签。②用A瓶取唾液适量,向B瓶加入等量的清水。③向A、B瓶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一滴碘液。④盖上瓶塞,放在口袋中保温10分钟(保温过程中继续上课)。⑤取出瓶子,观察颜色变化。
三、实验过程
这不是一课纯粹的实验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安排的一次课堂实验。
这一课是《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第二课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不同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分别是什么,刚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嘴里嚼了一会后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变小了、变碎了、变甜了等。接着就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讨论,说:牙齿的研磨使米饭变小变细,但米饭的主要成分淀粉在口腔中也变成了一种甜的物质。导出实验的原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麦芽糖。提问:淀粉能在口腔中被消化成麦芽糖,在体外能进行这样的消化吗?如果能的话,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讨论)实验的另一个原理:酶的性质不稳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大约37℃。
安排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教师适当提醒,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步骤进行修正,共同完成实验。最初的实验设计出来以后,我并没有对实验的细节进行强调,只要大致过程差不多就可以了。
实验设计好了,然后就是按照刚刚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我一边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指导注意事项,比如应该怎么取唾液,该如何使用滴管,注意等量原则,整个实验过程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等。整个实验过程,就差最后一步加热就完成了。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要进行37℃保温处理也了解,但想到的都是进行水浴加热、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或者用水浴锅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从而控制温度。同样的,我也没给大家准备我们常用的加热器材酒精灯。于是,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代替酒精灯。大部分同学想到的是到办公室拿热水兑冷水使温度变成37℃左右。但也存在问题,没有温度计也不知道温度是多少,同时也没有加热水的容器。这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启发,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和我们这个实验所需要的温度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引导后,一部分同学想到可以握在手里、放在身边、口袋里、用嘴哈气(很快被同学排除)等方法进行加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一致同意放在靠近身体的一个口袋里进行保温处理。原因有这么几点:①放在靠近身体的口袋,能保证约37℃的温度,而且还比较安全,不会滑落。②如果抓在手里,虽然能保证温度,但会影响后面的听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而放在口袋里,就和没有放没什么区别,对后面课堂的所有活动没有任何影响。
待所有的学生把青霉素瓶都放好后,继续上课,讲解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结束后让同学拿出青霉素瓶,观察两瓶分别有什么变化。有同学实验失败了,共同总结问题出在哪,从而加深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反思
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以前做实验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很多同学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到了后半部分,同样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同学们没有像刚开始一样,而是很快投入到讨论中去,积极解决问题。这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做教师的,要放手让学生去锻炼,不要像老母鸡一样对学生进行保护。
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提前预习,学生投入比较慢,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就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去。因此,要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应先布置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要求学生对部分实验用具进行改进。在实验的时候就用自己改进的用具进行实验,而不是由老师来提供。假如有学生开始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先进行预习,对实验用具进行改造,那么他就不能做实验。而每个学生对实验都充满了好奇,都希望做实验,就逼着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对实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改造的实验器具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学生又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成就感的获得,提升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内驱力,从而将学生因对生物实验好奇而引起的兴趣,慢慢转化为对生物实验本身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主动提前对实验进行预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从各个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祖新.浅谈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02(4).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