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娟
摘 要: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审视今天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中以师生单向互动为主,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堂交往单调低效,地理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课堂交往形式,提高课堂交往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主体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交往;学生;主体参与
课堂交往指的是教师或学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动作、神情、情感等)在对方头脑中形成某些见解或认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注意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机会,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尤其是让学生“动”起来的环节。但从学生主体性体现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堂交往形式还比较单一,有些课堂交往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因此,教师应注意进一步优化当今的课堂交往,实现真正的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有研究讨论交流的欲望,必须首先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参照情境教学的一般模式:
教师应构筑贯穿教学始终的情境,唤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往,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地理教材中的大量内容具有较丰富的体验感知,例如天气系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的利用、城市化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具有诱惑力的情境,激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进行知识的建构。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恰逢苏州频频受冷空气影响,教师可利用苏州当地近阶段的天气预报设置情境。学生因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探索的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快速进入合作探究过程,教学的效率很高,效果较好。因此,学生是否乐于并积极参与,设置好的探究情境是首要前提。对于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的知识内容,例如农业、工业,教学时教师应搜集大量资料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设置农场主或企业家的身份,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来探讨工农业的区位选择等。总之,教师只有在创设情境时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甚至可以大胆替换为本乡本土的案例,还原到学生生活中真实情境,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生课堂交往形式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为学生创设课堂交往时,选择什么样的形式非常重要。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中启迪思维,在思辨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合作、分析、运用、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飞跃。在现实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师生间的一对一的对话仍然是主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依然偏少。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交往机会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教班级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特点等采取最合适的课堂交往形式,让学生学一学、说一说、思一思、辩一辩、用一用,增加生生间的交往机会,焕发学生的生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高一的教学中,笔者曾采用了这样的主题:“我当天气预报员” “找不同” “画一画”等。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在小组活动时组员能够踊跃地参与,乐于充当一回“天气预报员”。在面对全班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主题发言人还模仿中央台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调和措辞,对天气进行预告。作为听众的同学兴趣盎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其他同学还积极地对发言的同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频繁,既有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也有不同小组间成员的交流评价,生生间的交流成为课堂交往的主流,教师则主要起引领作用,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这样的课堂交往形式受到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喜爱,非常乐于参与其中,而高三年级的学生如果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效果则不适合。
因此,教师要注意用恰当的交往形式来实现交往的实效性。教师创设出的交往机会,要既能够激发兴趣,又要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三、追踪学生的活动过程,调控学生的课堂交往过程
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课堂交往由师生单向互动转向师生、生生多向互动,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间由于距离更近,容易产生说闲话、做小动作等现象,不同的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实际效果差异很大;同时课堂气氛更难控制,有时看似活动热烈实则混乱。这些现象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生参与课堂交往过程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发展动态,适时地进行管理调控,以保证实现课堂交往的真正目的。
同时,教师在学生间合作交往的过程中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观察了解学生合作情况的进展,及时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信息的援助和引导,提高学生课堂交往合作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发现学生对于哪些问题探讨比较困难,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样既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又提升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对学生的课堂交往活动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控,这样才能够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课堂交往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论有效课堂交往应具备的条件[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9).
[2]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
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