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将雷锋精神泛化使用

2014-04-29 12:14:56王攻博杜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价值观念青少年

王攻博 杜磊

【摘要】雷锋精神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产。雷锋精神也不应是泛化的各种美德和精神的集合体,不能将雷锋精神抽象化为至高的精神产物。雷锋精神中爱岗敬业和团结友爱是现代社会人存在的必要本能,只有助人为乐且持之以恒,才是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雷锋精神所指也非各类突发事件,而是无数身边细小的“暖人心”的小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以此科学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使青少年摆脱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拥有正确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雷锋精神 现代意蕴 青少年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4-02

一、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

要想真正发挥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上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雷锋精神。通过高度抽象,可以认为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周恩来总理曾经把雷锋精神的本质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这些深层次的高度精神化的抽象与青少年直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距离较远。在现代社会多维价值观的冲击下,应该整理出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本质内容,之后才能使其从思想层面逐渐升华。而且这种过于抽象的认识事实上反而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迷茫甚至逆反的心理。正如那些常年坚持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好心人,他们的精神实质虽然可以上升到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高度,但其常年坚持捐款的具体行为才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与效仿。因此,有必要明确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总结来看,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爱岗敬业。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通一行。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通过学习丰富自己。二是团结友爱。团结友爱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雷锋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都热心帮助战友。例如,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出车,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半宿没睡,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三是助人为乐。雷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条,坚持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例如,一次雷锋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她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但车票和钱丢了。雷锋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其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一天下雨,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走向车站。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还把自己带的仅有的馒头给她们吃。雷锋这些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却更加直观,更能加深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本质内容及其表现的认识,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将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进而更加深刻地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现代社会对雷锋精神不宜泛化使用

认清什么是雷锋精神,那么再来看现代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认识。事实上,目前社会上对于雷锋精神存在明显的误读、误判。其中,对雷锋精神的误判比较好理解。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时代产物。它脱胎于特定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丧失了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再谈什么雷锋精神了。显然,这种误判十分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健康形成。诚然,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维化的社会,各种价值理念交织其中,并不时产生摩擦与碰撞。但是,在这些价值观中,既有科学的或者说存在一定科学意义的价值观,同样有非科学的价值观。而那些否定雷锋精神的误判,就是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表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结果只能是利益集团的绝对受益,广大的普通民众不可能在这一价值观下获得真正的实惠。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肆意宣扬是利益阶级为维护其权利而进行价值观误导。显然,直接否定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坚持雷锋精神时代意义的人们来说,同样存在着对雷锋精神的误读,即对雷锋精神的泛化使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容易把一些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或者将很多不顾个人利益而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牺牲的事情都看作是雷锋精神。这显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泛化,进而失去了雷锋精神的本意。如前所述,雷锋精神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已经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分配制度,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做不到爱岗敬业,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发展,甚至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现代社会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了必须“爱岗敬业”的内在与外在的压力。在团结友爱方面,无论是在工作上或是在生活中,当前从大环境来看,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生存所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帮助同寝同学带一次饭就收取小费,不能因为替同事值一次班就要走对方的加班工资。工作生活中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许会使人获得一些损人利己的个人私利,但这只是市场经济冲击的一种负面影响,而不是生活的主流。做到团结友爱,实现生活、工作的和谐共存,这是作为社会人都要做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助人为乐方面,因为这才是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主要指的不是那些勇斗歹徒、溺水救人这样的突发事件和个案,雷锋精神指的是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小事在每个人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良知与信任,不同在于,雷锋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事情。

然而,一些人将雷锋精神泛化为各种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行为,虽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升华,但反而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在价值观多维化的今天,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实很是忌讳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这些说教即使来自真正高尚的品德,但是如果说教者本身是那种离普通人生活很远的“贤者”,青少年听之,就只会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反感。将雷锋精神泛化式的误读,也使社会出现了“雷锋精神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错觉。其实在各种媒体上,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人好事不断上演。只是在雷锋精神泛化的影响下,在“雷锋月”这些好人好事都被冠以“雷锋精神”,而其后又闭口不谈。

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雷锋精神被泛化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了。试问,如果雷锋精神包含了近乎所有中华传统美德等先进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勇救山林火灾的赖宁呢?为什么要学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呢?为什么要学习导弹之父钱学森呢?如果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偶像”为由,那么这种解释显得过于勉强。总之,泛化的雷锋精神只能使雷锋精神更加不切实际,是对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偏离。我们应明确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即持之以恒地做着身边那些虽小却好之事。

三、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途径

可以说,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是一种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其重要内容是持之以恒地助人为乐。这种助人为乐并非就是要在大是大非或突发事件上的勇于献身,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暖人心”的小事。而且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每个人都应当秉承这种精神。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应当在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影响。

第一,应当使青少年了解更真实的雷锋。更加真实地宣传雷锋的故事,使青少年了解真实的雷锋,能够使雷锋的形象更加鲜活。雷锋其实也只是普通的邻家少年。近期对于他的一些研究表明,雷锋同样喜欢赶时髦,同样喜欢打扮,而且他还特别的喜欢照相。真实的雷锋形象有利于使青少年觉得雷锋不是离自己很远的形象,他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可以减少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反感心理。

第二,要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式宣传雷锋的事迹。雷锋短暂的一生里有很多事迹值得记住、值得宣传。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变迁,其很多事迹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前面所讲的例子中,以战友的名义寄出10元钱,这10元钱的概念明显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我们不可能在宣传中附加各种解释,甚至替青少年分析货币价值的长期变化,这反而会影响宣传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选择与现代社会冲突较少、更加相容的例子。同时,在宣传的方式上也应当有所选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对于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一问题很“纠结”,因为其中的确存在着被讹诈的风险。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在宣传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也要教导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使这种宣传脱离单纯的道德宣传,而是更接地气。就如近期新闻中所言,可以找路人帮忙用手机录像,证明自己真是施以援手,从而使青少年可以放心接受雷锋精神。

第三,要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雷锋精神的发扬需要一种大爱。这种大爱的形成需要靠比较强烈的反差来强化,而这种反差可以来自对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真实了解。现代一些青少年对于社会弱势的现状只存在于“感觉”之中,部分的信息也只是通过一些媒体获得,并没有很好的代入感。因此,应当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从不同生活境遇的反差中,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反省。这期间不应当存在什么说教,只需要通过陈述,以及非指定性的对比,使青少年获得认知上的印象。如果期间添加说教,对于现代自我独立性很强的青少年来说,这种体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四,要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正向改变,并以“不经意”的方式加以表扬和鼓励。目前社会对于一些正面的做法,反而容易形成反面的评价。“有理想的人有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在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问题上必须注意。对此,可以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正向反馈。例如,可以通过不经意地转述被帮助者的夸奖使青少年内心形成一种正激励,从而促使其继续助人为乐。

总之,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上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仍是一种时代精神。对此,应当在明确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通过恰当的宣传、引导和鼓励,使青少年接受雷锋精神、愿意助人为乐,进而从行为影响心理,逐步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王攻博(1988-),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

杜磊(1980-),男,吉林白山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纵横》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价值观念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浅谈雷锋精神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1:03:52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6:34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6:43:09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
大学教育(2016年2期)2016-03-08 00:10:50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