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4-04-29 09:39张孙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教育方法

张孙洁

【摘要】就当前情况看,中职的德育课无论是在推行程度还是在教学效果方面看,都不甚理想。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指出中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照本宣科,按照教案一唱到底,课题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接受兴趣的生动案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对德育课进行课题教学优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方法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7-02

德育课对学校来讲,是德育工作基本途径也是主要渠道,同时还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之重要手段与内容。不过,就当前情况看,德育教学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照本宣科,按照教案一唱到底,课题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接受兴趣的生动案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另一方面,课题误区,学生就会做出看小说、打瞌睡、发信息等与课堂毫无关系的事情。于是,德育教学就变得叫好不叫座。不过,作为德育教学的主体,德育教师具有无可推诿的职责。那么,增强中职院校在德育教学中的实效性,文章认为,参与德育教学的教师唯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课堂内容,方可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道德榜样

教师是项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伟大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修养及其个人形象对学生在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等方面均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提倡言传身教且身教大过言传,前者是种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可以带给学生在品德方面的无形影响,让学生不自觉获得道德感染,超更好地人格方向发展。

俗语有言,相由心生。教师往往通过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间就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显露出来,所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尤其需要做到严于律己,切记谨慎言行,将每件事情都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举例,笔者日常养成从不将物品乱放乱扔的习惯,平时遇到地上有垃圾,会自觉将其捡起投入垃圾箱。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会尊重、关爱与理解学生。这可以作为师长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原则。笔者在授课前,都会先将心态调整好,保持笑容灿烂来面对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这样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还注重聆听学生们的心事,通常面对各类学生,都会坚持表扬、鼓励的正面沟通教育,而从不擅用教师威严来打压、挖苦学生。笔者认为,对待学生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坚持。不能指望仅仅是一次面谈、一次教育便可让学生改掉积习已久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健康心理。对待学习切忌轻视、鄙视,不能将不可救药的标签贴给某个学生,放弃某个学生。教师还要表里如一,做事讲话保持言行一致,同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多用身教去塑造、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心灵触动。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学内容得以调整之后,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这是德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德育课堂之所以不能实现明显效果,主因在于德育教学的课堂没有真正做到主客体在角色上的正确定位,往往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常常一节课下来独占课堂,学生反而反主为客,被动接受教师生硬的观念传达,师生忽略情感交流,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而单一,教学手段十分落后。往往德育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成为一堂毫无生气的道理课,让原本可以活色生香的课堂变得毫无趣味可言,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连接着传授知识的教师与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是双方之间的纽带,也是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围绕着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套生动的教学方法,成为德育课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有些人会觉得德育课是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这门课程本质而言属于实践课。它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课程多与实际联系,就可以变德育课堂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

教师可以大胆改变课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程,比如讨论课、演讲课、谈感受课、竞赛课、拓展课、心得体会课、实践课、展览课等,按照所需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讲堂、功能厅等地。

让每一节课都富含变化,给学生新奇的感受和不同尝试。这样摒弃掉那种陈旧填鸭式教学,自然会激发学生投入课堂教学的兴趣,然后通过教师的有益指引,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教师设置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前思考、准备发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针对不同观点大家积极发言辩论,最后教师归纳各方观点,然后总结论题。举个例子,媒体有关住院50天花费500万的报道,教师给出论题,“住院50天花费500万到底值不值?”,学生可以从社会医疗、医院体制、医生医德等方面展开讨论,相信会得到让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却无法发挥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之功能。社会实践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提高认识,树立良好立场、养成良好习惯。认识养成于实践,因此,德育教学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局限于书本、学校。而应该走出课堂、校门,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多问多干多看多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和人民,更好地体会党的政策方针,更好地奔走人生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须按照事先做好的计划进行针对性活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获得校领导、相关部门重视、支持。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德育教学方面,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不过单单是靠老师课堂讲解传授,靠人工信息收集,靠教师自身经验等还远不够。今天,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德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该手段形象、直观,具有较强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据调查数据,中职有77.2%的德育教师不满意所使用的教材、18.5%基本满意、4.3%满意。30.6%的学生愿意学习德育课本,25.6%认为课程难度大,51.5%认为课程同现实生活不能紧密联系,6.3%认为课程、现实生活无关联,41.5%认为德育课听不懂,36.1%认为课程不实用,部分认为课程可有可无。

总结原因,德育教材在编排体系、内容上都过于陈旧,知识体系过于完整,理论逻辑很足,但没将学生生活作为切入点,学科知识、生活现象,生活逻辑、理论逻辑没有做到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思想实际与知识水平都相差太远,教学内容过多,语言的概括性太强,不利于理解,德育教学的任务难以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德育教师就需要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

所以,具体到德育课堂,要有的放矢。在教学内容要贴合时代所需,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符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发展规律,淡化学科体系,注重运用,做到学科内知识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让他们根据知识积累来完成社会解读,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职业。因此,德育教学要贴合社会与时代,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德育内容面广且深,但是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在进行课堂安排时尽量做到精选专题教学,让教学内容更为完整、集中。学生因此更容易接受。此为,要按阶段来进行在校课堂教学安排,注重学生个性化,要做到因时、因人而教。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期,展开关于地震的感恩教育专题,让教学内容同生活、时代紧紧相连,学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更乐意走进德育教学的课堂。

在课堂上埋设惊喜,让学生能有所收获与期待。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感知快乐、获得知识,在思想上享受进一步的满足感。因此,参与德育教学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将课堂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运用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素材、现代教学手段来不断提升德育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慧琰.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J].职业.2011(09)

[2]华国智,刘高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职业,2012(09)

[3]李庆梅,秦志国,周长虹,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J].职业技术.2012(02)

[4]俞红敏.让体验教学进入德育课堂[J].职业,2012(11)

[5]刘钊.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教育方法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可能是方法不对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