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中兴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课堂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充分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推导、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和合理延伸,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自主思考拓展思维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扎实的技能并运用于生活实际,这些都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教师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实施技巧。
一、优化、细化课堂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往往只具备纲领性和概括性,若以此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则稍显空洞。因此,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揣摩进而领会教材,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统筹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和教学需要,牢牢抓住所要讲授的主干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灵感围绕知识的发展过程来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出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例如“多普勒效应”章节中,教材的描述偏向简单,我们可以展现生活中一些较为精彩的多普勒现象,充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运用巧妙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展现教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熟悉探究的方法,陶冶情操,提高基本能力。
二、巧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要借助“建构式”教学模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巧妙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通过演示实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同时,切合“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物理”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多普勒效应”章节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重温“音调由频率决定”的知识;接着可以通过挥舞绑有能发出单一声调的音频发生器的竿子,让学生辨别“声源运动时所听到的声音音调的变化”情况来创设学习情境;而后再通过展示事先录制好的“汽车运动过程中的声音变化情景”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问题情境引入教学过程,在充分保证知识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前提下,创设有益于学生感受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的情境,使他们沉浸在“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中,调动了他们参与认知的主动性。
三、精心设置探究环节,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抓手。教师要善于挖掘周遭生活中蕴藏着的创造性因素,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性强、且能引发广泛兴趣的问题,巧妙选择探究时机和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发现、自主着手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例如在“多普勒效应”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辅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数字传感器,进行“波源不动,接收者相对于波源运动”的实验探究。并在进行另一环节,即“接收者不动,波源相对于观察者移动”的过程中,利用如“发波水槽”等特色仪器,提供开放式的小组探究平台,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以保证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施展教学魅力,主动融入学生的情感之中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施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魅力,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多普勒效应”中的规律环节,可分别设置“波源不动,接收者朝着波源的方向运动”“波源不动,接收者背离波源的方向运动”“ 接收者不动,波源朝着接收者运动”“接收者不动,波源背离接收者运动”的四个环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地展示“波源”和“接收者”在多种情况下运动而引起“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改变的过程,在观察中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看、边想,以提问代替灌输,使学生活跃思维,在相互交融的氛围中完成结论的总结任务。
五、转变评价方式,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学生
新课程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淡化甄别和选拔,重视发展。例如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灵活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同时,教师要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以实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从而在点滴进步中逐渐培养他们的信心与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若要把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合于教学设计之中,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促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