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雪林
【摘要】 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凸显针对性、生活性、趣味性、发散性和探究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发散性;探究性
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 高效的练习设计,必须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凸显“五性”,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和启迪思维.
一、凸显“针对性”,锁定明确的目标
练习设计是为了学生有效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为有效教学服务的. 在设计练习时,要明确本次练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 然后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说出下列各乘法算式的积有几位小数.
12 × 0.6( ) 0.8 × 9.4( ) 67.3 × 0.08( )
(2)根据23 × 134 = 3082,直接写出下列乘法算式的积.
2.3 × 13.4 = ( ) 23 × 0.134 = ( ) 0.23 × 1.34 = ( )
这样的练习,突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一重难点,及时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生活性”,浸染生活的气息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 ”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问题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会浸染生活的气息,变得富有灵性,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经积累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尝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探索. 比如购物问题:三个超市对一种饮料开展促销活动. 甲超市:买900毫升送100毫升. 乙超市:一律九折. 丙超市:满20元一律八折. 六(1)班共有35人参加活动.班长让小华为每名同学准备200毫升的饮料. 如果你是小华,你打算怎么买?起先,有的同学认为这道题要知道每升的单价才好算. 但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其他同学反对. 大部分同学认为这道题首先要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先算出甲超市的折数是:900 ÷ (900 + 100) = 0.9. 综合比较三个超市的折数,当然是丙最便宜. 这时,有学生提出,有没有可能比20元低?大家一致认为,全班同学买饮料的钱数一般不会低于20元.
三、凸显“趣味性”,点染童心的色彩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 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 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 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 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凸显“发散性”,磨砺思维的品质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和解题过程的深刻性. 数学问题常有多种不同的解,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结论开放或策略开放.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要把40千克10%的盐水兑成20%的盐水,请提供几种不同的方案. 学生在解答这一题时出现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场面:
方法一:加盐,水不变. 40 × (1 - 10%) = 36(千克),36 ÷ (1 - 20%) = 45(千克),45 - 40 = 5(千克).
方法二:蒸发水,盐不变. 40 × 10% = 4(千克),4 ÷ 20% = 20(千克),40 - 20 = 20(千克).
方法三:加盐蒸发水. 加4千克盐,蒸发掉4千克水,盐水总量不变,还是40千克,浓度变成了20%.
……
五、凸显“探究性”,彰显成长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针对“题海”练习的弊端,提出“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练习,给学生布置的习题要精心挑选和编排,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思考、推理,独立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和爱好,要通过练习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自主探究,有所收获. 比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仔细观察每组算式,发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有这样特点的算式吗?
3 + 1.5 6 + 1.2 11 + 1.1
3 × l.5 6 × 1.2 11 × 1.1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3 + 1.5 = 3 × 1.5,6 + 1.2 = 6 × 1.2,11 + 1.1 = 11 × 1.1,非常巧合,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积相等. 学生感到好奇,产生了强烈的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很想再创造出这样的算式. 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所有学生都主动地参与进来,增强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多一些厚重感和层次性,让练习既生动又深刻,而不是简单的、封闭的重复,必须进一步做到凸显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