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志兵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对文本的误读现象,归纳了八种常见的误读类型,并进行案例式的分析。同时,对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以及误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再思考,提出阅读教学要尊重文本、避免误读的见解。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误读 问题凝视 现象透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62-01
文本是师生阅读的根本与前提,文本也是教师、学生与作者展开对话的平台。好的作品为读者提供的是意蕴丰富的阅读语境,抛开阅读语境的阅读无异于各话东西,难免南辕北辙。如果我们对文本“误读”现象置若罔闻,任其蔓延下去,这对于实在输不起的语文教学改革而言无疑埋下了不浅的祸根。
一、问题凝视:文本在“误读”中迷失
镜头回放:《飞船即将坠毁的时候》(教学片断)
师:在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他知道飞船马上就要坠毁了,一点儿也没有紧张,也不是急着和家人告别,而是首先向上级汇报工作。这儿很令人感动。
生:还有他在和家人诀别时,还问女儿将来想干什么。女儿说想当宇航员,他很高兴。说明他很热爱航天工作。这里很感人。
生:他对工作很认真。他要求女儿也认真地对待学习,不要让这样的事故再发生。
师:是的。这是一位对工作尽职的好宇航员,是一位对女儿尽责的好父亲。他在牺牲前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反刍思索:文本,渴望真实的解读
本文的真实性遭到很多人质疑,然而这样的文本并非不可解读,事实上,如果能站在真实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性、重构性的阅读,学生或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一,帮助学生打破“文本神圣论”的观念,建立起唯物辩证的阅读观;二,相对于理解文本,批判和重构文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水平,因而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课堂中却很少看到这样的解读。更多的,还是抱着这样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虚假的文本换取幼稚的感动。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
二、现象透视:文本“误读”几时休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点,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得以落实的关键。在历数了文本误读的种种现象之后,我们还需思考这个问题:文本,为什么总是被误读?
(一)文本在语文课堂中的尴尬地位
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与此相关的讨论中,被引用最多的话该是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另外还有就是“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言下之意,文本只是一个工具。这两种说法都勘称经典之论。可是一次次的文本误读现象却使我们不由得对此产生质疑: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吗?文本,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吗?
1.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例子吗?
何谓“例子”?用来帮助说明某种情况、供参照模仿的事物。比如说,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然后举一反三地能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别的文章了,这样的课文就是例子。但是很明显,它最多只能涵盖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用迁移模仿的方法得到提升的。课标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并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都在向我们表明,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课标同时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作为工具的语文还有它可模仿操练的地方,那么作为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如何进行模仿操练呢?所以,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
2.文本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吗?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课标中的这句话,可以发现,在其中,文本和教师、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对话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决不仅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工具,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文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随心裁剪、任意取舍、旁逸歪解以致影响到文本意义表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某些课堂上,文本变成了师生手中任意摆弄的工具甚至玩具!其后果则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平衡性被打破,对话变成了没有意义的“自言自语”,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三者的共同失落。
(二)文本,为什么总是被误读
文本误读,教师应负完全的责任。
1.文本误读原因之一——政治化
课文作为静态的文本,对它的阐释会因解读主体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的结论。语文教育无疑要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但是如果强要给文本贴上政治的标签,却将会成为语文的噩梦。僵化刻板,这样的解读会有多少生命力呢?
2.文本误读原因之二——概念化
概念化,就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观照一类文本,用几个固定的概念去抽象丰富多彩的形象。更多地从背景、创作意图等去解读文本,以一种所谓神圣的情操去操作文本。 从而使文本丧失其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光彩,教学由此失去生命的活力。
3.文本误读原因之三——伪圣化
在有的课堂中,文本解读仍然存在着伪圣化倾向,理解是一元的,形象是完美的。究其原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已在潜意识中对它进行了某种“规定性”。由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局限性,这种“完整统一”往往成为文本误读的关键原因。
4.文本误读原因之四——虚无化
文本解读的另一个极端是虚无化,即过分强调多元理解,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颠覆经典文本,片面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从而否定其原有的价值取向。
5.文本误读原因之五——专业素养缺失
不可否认,有的教师习惯于对教参的依赖,而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文本,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性,缺乏文学的、思想的基础。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客体,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建的对话系统中,它居于核心的环节,因此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尊重文本,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不误读文本。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尊重文本,并不意味着排斥多元解读。事实上,合理的多元解读是促进文本价值开发的重要动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文本的体现。文本“误读”该休矣!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P55-59.
[2] 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2004.P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