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04-29 21:07孔华
理论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微博思想政治教育

孔华

[摘 要]近年来,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必用的工具,这一交往媒介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此背景下,了解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微博的概念、特征以及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入手,探索性的提出应对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50 — 03

近年来,微博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载体,他们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围观各种热点问题,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 一部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微博的出现势必会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了解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便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进行。

一、微博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一个舶来品,又称微博客,是英文Micro Blog的中译文。微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 Twitter 网站的创始人埃文·威廉斯(Evan Williams)在2006年提出,美国学者Gaonkar和 Choudhury从微博的技术载体入手,将微博定义为一种集合了空间可视、手机传感器、无线网络和信息处理四种要素的多媒体博客。〔1〕国内百度百科则将微博界定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也即是一句话微博。〔2〕为研究方便,本文借鉴孙欢的定义,将微博界定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工具随时随地以 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可插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即时分享,也可以通过转发、评论、邮件私信等方式关注其他微博用户,获取信息,参与互动。〔3〕

微博客英文动词词义为“叽叽喳喳地讲述”,〔3〕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很多人也将其成为围脖,取其温暖舒服之意。国内微博由最初的饭否网,逐渐形成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微博平台。由博客衍生而来的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又称“围脖”。

(二)微博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自媒体,微博以其独特的优势抢占市场,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与传统社交媒体相比,微博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身份真实化,用户对象广泛化

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在给广大网民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失信、诈骗、价值扭曲等诸多问题。微博祛除了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用户以真实身份在网络上发表图文资料。主体身份的真实性不仅便于个人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化,而且便于个人扩大交往范围,构建新型人际关系。而微博的信息发布对用户的身份、学历要求并不高,低门槛使得只需掌握简单的打字技术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在无形之中也扩大了微博受众对象的范围。

2.形式多样化,内容碎片化

微博突破了传统媒体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播形式,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而且可以实现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组合传播形式。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手机WAP网站和特定的 微博客户端发布微博消息,而受众则可以通过PC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等多种途径接受信心。智能化手机和微博手机客户端组合使得用户可以网上网下无缝对接的接收和发布消息,满足了用户享受高科技成果的心理,而便捷的信息渠道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新闻事件的围观者和参与者,及时分享信息发布者第一时間的感受。

微博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微博内容的多样化和信息发布的海量化。微博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含热点新闻,还包含奇闻异事和娱乐八卦,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另一方面,微博庞大的用户群和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微博发布数量惊人,海量信息既能满足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足不出户知天下。

3.传播速度迅捷化

微博使用简单方便,内容简洁,而且允许用户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使得用户在第一时间能够将新鲜事和心情感受发布到网络供其他用户查看、评论和转发,一则突发事件可以在几分钟内扩张到全球。其传播速度之快是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

二、微博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各类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敏感和好奇,微博已经出现,便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微博用户占整个微博用户的一半以上。微博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足不出户了解世情百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微博用户的评论、转发功能也便于大学生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扩大交际。作为一把双刃剑,微博在给大学生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利。首先,微博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微博作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很难甄别选择。其次,微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很难进行深入思考,大学阶段是理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的不良处理习惯不利于大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更多靠第一感觉去选择和接收信息。第三,微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及时了解信息,大学生们花费较多时间去刷新微博、发表评论,对于课程任务较重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挤占课余休息时间,不少学生存在熬夜看微博的情况,极大消耗了大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大学生们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为网络发展的新产物,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技巧和主客体关系的营造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1.有利于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

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能够使学校组织的正式教育,一种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文化产品所进行的非正式教育。〔4〕微博的便捷化使得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进行操作,这也使得正是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平台进行无缝对接,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可以借助微博平台以视频、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发布教育内容,也可以话题的形式开通微群邀请学生进行讨论。这不仅以立体化的形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快,微博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学生表达情绪变化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可以是大学生心情的“晴雨表”,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的发布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学生信息的途径。

2.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信息时代的带来使得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目标的设定和学习方式的选取等多个方面。大学生的网络自主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突破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微博这一公共平台能够很好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这一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互信,同时,在微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发表意见,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对于有些内向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私信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网络的隐匿性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和不安,营造一个安全、平等、私密的沟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使用微博搜集和了解学生的心情动态,对于心情起伏变化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疏导心理问题,解决生活困惑,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而微博的平民化、口语化特征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沉闷、呆板的刻板角色,视频、音频、图片的组合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活泼生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感染力。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这个移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微博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学校的主导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在传统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始终处于其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微博作为公共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擁有甚至主导话语权,这种分散传播的特性使得学校和教师由中心主导者变为平等参与者。此外,微博的兼容性使得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共存,特别是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违背的观点直接冲击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思想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课堂的话语权无法与众多微博用户抗衡学生完全按照自身的是非观念来对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

2.价值观念的引导教育难度增大,“共性”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传递方式,每一条信息传递都呈现出多维的态势,这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获取信息。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微博平台上各种生动直观的信息如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和操纵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进而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微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价值观的难度。

微博平台极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平等的个性需求,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微博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大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大学生叛逆的个性特点也促使他们挑战传统的共性教育。这样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觉醒,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更意味着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必须要提上议程。

四、高校应对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的教育理念

所谓理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念,〔5〕而“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有一定教育理念在起作用。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6〕利用微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的教育理念。善待学生要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入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将这种理念内化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传统的义务教育大多是一种灌输式的填鸭教育,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持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入手,倾听学生的想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成长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任务,开展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适应微博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约700所高校 通了新浪官方微博,90%的“211”高校都 通了官方微博,“985”高校中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外,其他38所高校全部将要开通。〔7〕数据表明,微博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此,急需构建适应微博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以更好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适应微博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思想教育内容,做好微博的舆论导向工作。

在多元价值导向的微博环境中,只有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关注时事动态,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不仅会积极关注,更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部分微博名人发表的观点有时不免偏激,对于价值观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网络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观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公平正义的社会正能量,抓好网络舆论风向标的指向 ,抢占舆论话语权。

2.组建微博队伍,提高媒介素养

微博的兴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完善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因此,组建一支专门的微博队伍成为做好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关重要。微博队伍的组建要以学院为单位,成员以专业教师和资深辅导员为主,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做好各个学院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意识,主动加强网络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提高利用微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习惯使用网络语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其次,要熟悉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

(三)建立微博考核评价机制,保证高校微博的良性运行

微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要主动将微博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工具并充分发挥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测评考核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微博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校进行微博考核可以以學院为单位进行,以微博更新速度、博文数量和质量、博文转发情况、博文板块划分、关注情况、博文转发情况、与学生互动情况等指标作为考核的主指标,对不同的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定期进行通报考核。高校建立微博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各学院对微博这一新工具的重视程度,使得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妇幼时代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抢占新阵地,传递正能量。而定期的考核还可以促使各学院相互取长补短,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保证微博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结语

微博的高速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微博带来的诸多有利条件,规避挑战和风险,积极利用微博的传播导向功能,深入挖掘和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力依靠工具,利用微博及时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参 考 文 献〕

〔1〕Gaonkar S, Choudhury R R. Micro-blog : Map-casting From Mobile Phones to Virtual Sensor Maps 〔Z〕.2007.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4〕 孙欢.微博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23.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4.

〔6〕王荣德.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05,(06):23.

〔7〕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http://baike.baidu.com/view/360750.htm.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微博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