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4-04-29 06:12刘凤任百祥滕洪辉石淑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刘凤 任百祥 滕洪辉 石淑云

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机制改革4个方面,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培养和强化环保意识,为高校该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752-03

作者简介刘凤(1987- ),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硕士,从事环境污染与健康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高等院校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环境学概论是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引”与“导”的作用[2]。因此,环境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对推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礎,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环境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教学内容要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但该课程授课学时较短,这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笔者根据环境学概论讲授和学习经验,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高校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教学目标定位

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实践”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目标,既要注重“双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又要注意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深植正确的环境观,在渐进的课程中强化专业素养,在主动探究中创造自我发展方向,在互动成长中培养实践能力,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是目前的主要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优化

2.1整体系统布局环境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3]。教材选用的是左玉辉教授编著的《环境学》教材,主要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课本内容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心,但照搬教材编写顺序授课,容易形成“就技术而技术,就方法而方法”的教学格局,且知识点较分散,学生顾此失彼,往往“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课程体系可分为3部分:①提出环境问题。以当今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等为授课内容,目的是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②问题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为重点,涉及许多环境学领域的概念,如污染物、污染源、环境背景值、环境承载力、环境自净作用,在学生有了整体的生态思维和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水、大气、土壤、生物环境等)的破坏以及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部分。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提出当前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维,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等,通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热点高频词汇的讲解,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纲,以环境科学的前沿进展及重大成就为背景,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为依托,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

2.2更新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现实应用及发展趋势,增强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因此,本课程应该做到“常讲常新”。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电视、期刊、报纸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把国内外在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相关环保政策、制度、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和修订,近年来所发生的环境热点问题等都纳入到教学中[4] 。例如,新技术方面,可以将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情况以及所研发的新型水处理技术介绍给学生;政策方针方面,在讲解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引申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热点问题方面,可以将近年来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三聚氰胺毒奶粉”、“儿童血铅超标”、“雾霾天气”等引入课堂。

3教学方法探索

3.1结合式教学模式鉴于环境学课程实例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将多媒体,如PPT课件、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浏览北京的持续雾霾天气的相关新闻及图片,学生指出,罪魁祸首就是颗粒物浓度过高。雾霾天气的讨论引申出PM2.5(Particulate matter)这个专业术语的学习;在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水处理工艺流程等知识时,可以通过制作Flash动画演示相关动态过程,使得理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此外,广泛收集和积累相关视频短片等环境素材,如“楼兰古国消失之谜”、“澳大利亚生物入侵”、“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等视频资料,可加深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印象和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效的理解和吸收,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但是,一味追逐多媒体教学也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降低学习效率。传统的板书教学对教与学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应该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教学。

3.2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授人以渔”而不仅仅单纯是“授人以鱼”的教学理念,把传统教育中的“要我学”变成现代教育中的“我要学”,由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保证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步增长。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如“介绍正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如何认识和实践低碳生活?”“70亿世界人口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另外,教学过程也可采用“换位教学”,为了改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前把一部分内容提前安排给学生做准备,课上请学生上台讲解,最后由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也可采用“课题教学”,如以“清洁生产”、“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等为研究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和整理资料,以报告的形式开展交流和专题讨论。“课题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多元化能力。

3.3案例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把现成的个案运用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案例教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比如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在了解国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宏观战略的基础上,对这些工程的利弊进行探讨和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印象,拓宽知识面。

在讲授一些理论性的问题时,学生很难从听课的过程中完全理解,铭记于心。尤其有些学生对公式特别反感,无法将公式所表达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实事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授水中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时,让学生“接”一个环境监测的“项目”,内容是“四平市河流的重金属的浓度是否超标?”首先将河流不同断面重金属监测数据以及水文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查找地面水质标准及风险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评价,得出河流是否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的结论。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查找资料,最终达到了增长知识的目的。案例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和升华,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实践性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如巧妙利用日需品塑料袋、纸张等材料设计的服装大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对家乡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参与家乡的环保行动,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公众的环境意识等,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提高环境意识。除此之外,结合院系的有关实践性课程和科研活动,如环境认知能力训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等,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环境调查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科研实践撰写小论文,并鼓励他们向报刊投稿,进一步激发他们关注环保的热忱。

此外,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强化实践锻炼,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为此,组织学生到四平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平市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参观实习,适时邀请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及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为学生做报告,介绍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回答学生提问,组织学生与技术人员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日后从事相关工作,这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3.5辅助型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保类电影和纪录片,如《难以忽视的真相》、《蓝色星球》、《鸟的迁徙》、《可可西里》、《未来水世界》、《后天》等,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环保类的经典书籍,如《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并就这些电影、书籍的观后感、读后感与学生進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考核机制改革

传统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为主来评判学习效果,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考试前突击复习,应付了事,学生未能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因此,应进行考核方法的完善和改革。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需要建立平时成绩,具体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堂讨论、文献汇报、作业完成情况等学生表现的成绩,除了常规作业外,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作业,然后小组间互相批改作业,通过“优秀作业”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相互交流和探讨过程中让学生汲取别人的优点。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这种考核机制不会使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而是注重平时的学习参与和知识积累。

另外,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实践”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的需求,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完成一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际问题的论文,如如何治理雾霾,针对太湖的富营养化应该采取哪些对策等。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自我总结的能力。此外,环境调查报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其完成的质量也是实践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期末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期末试题题目类型尽量多元化,在卷面中应加大综合主观题型的比重,认真做好试题分析工作,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试题难易程度及不同分数段人数情况做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5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广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光荣使命。面向高校开展环境学教学,加强高校学生的环境素养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环境学课程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丰富,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是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3个转变:教育内容上,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关系;教学形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互动;教育行为上,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环境学概论教学根据环境知识的特点,发挥环境多学科交叉性,使学生建立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培养和强化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自愿地关心环境问题,在各自的岗位中投身国家环保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世海.《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51.

[2] 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79(3):153-155.

[3] 周葆华,张群,操璟璟.《环境学》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4):120-122.

[4] 郭志勇,花修艺,董德明,等.环境相关专业“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J].教学论坛,2013(28):26-27.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