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以三个事例为引子,指出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其原因,提出了學生在大学生活不同的三个阶段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做到“四知”是学风建设的基石,也是学风建设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学风建设 三个阶段 措施 四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36-02
1.引子
镜头一:某年9月,某高校教学楼挂出巨额横幅,上书“某某学院学风建设月”。
镜头二:某年6月,某高校期末考试,在某门课的考试中,一位考生收到了四位同学用手机发来的答案。有位考生在展抄夹带时,被监考教师发现,事后该生对监考教师振振有词:“他们都带了夹带,为什么只抓我?”
镜头三:某年暑假,笔者家中来了四位学生,其中三位是来自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一位是刚参加完高考的应届高中生;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的是高中生,九点半以后起床的是三位大学生。次年暑假,已考入大学的高中生到笔者家做客,每天均九点半以后起床。
曾几何时,清晨、傍晚高校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减弱或消失了;抢占图书馆、教室桌椅的行为也鲜见了!
2.成因
一所高校学风的优劣,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学生方面。社会思潮的影响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对的,只是在不同的地域,影响程度不同而已。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大学与中学管理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与具有鲜明特点的90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当今一所高校学风的根本原因。
(1)急功近利,办学理念错位
当下许多高校均将“产、学、研”作为办学方向,但仔细琢磨,将三个字的顺序调换一下为“学、研、产”似乎更符合办大学的职能,看似两个字的顺序调换,实则是体现了办学的指导思想的差异。一些高校的大部分精力重点放在学校的定位发展、科学研究、扩规模、搞基建等方面,对学风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办学中谈“硬件建设”的多,谈“软件建设”的少;谈“特色建设”的多,谈“学风建设”的少。不可否认,硬件与特色建设是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而非游乐园,没有好的校风、学风作为支撑,哪些“硬件”与“特色”岂不成为空中楼阁?更可怕的是,有些急功近利者,把一些脱离本校实际、违背高校发展、有悖学风建设的奇异怪想拿来付诸行动并作为特色进行建设。
(2)对学风建设内涵了解欠缺,认识产生偏颇
学风是构建校风的主要基石。学风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长期性,二是系统性。学风的好坏与否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是高校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一面镜子。优良的学风是在办学过程中,通过长期学风建设形成的。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它弥漫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它有赖于全校各部门的参与和配合,绝非某学院、某部门的“学风建设周”、“学风建设月”一蹴而就。
(3)缺乏学风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在学风建设上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工作机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很多也是为了应付评估,流于形式,内容上,宏观的多微观的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脱离本校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政,对学风建设的特点及重要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往往离开学风建设,流于形式的谈教学、抓管理、搞服务,有的甚至南辕北辙。
(4)教风的影响
“教学相长”,学风与教风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密切相关,学风的优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集体教学思想、治学态度、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人格、人品对学生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当今大学校园中,忙项目、搞科研、弄产业的大有其人,真正有“教书育人”使命感并付诸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为数多吗?
(5)90后特点的影响
9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老一辈的宠爱,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强烈的个体意识,逆反心理较重,有主见却没有责任感的状况表现得比较典型,自律性较差。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以考大学为人生最高目标,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劳永逸,缺乏对个人前景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加之上大学后,管理、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学校管理的缺失,从而容易产生“混”学习的现象。
3.措施
由于大学管理与高中管理差异巨大,根据实际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在高校学习生活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刚进校时的好奇或迷茫期,时间约为1~2个月;第二阶段,由刚进校时的好奇或迷茫期逐渐过度到调整期,时间约为3~10个月;最后进入适应期。因此如何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学生、后勤管理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顺利地度过前两个时期,适应大学的管理及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起学习及奋斗目标,是学风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一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开展务实的新生入学教育
由于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在管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空洞的说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故务实的新生入学教育在学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切实做到“解惑”与“明理”,培养并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使学生知道读大学要“干什么”及“怎样干”,树立起学习及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可安排管理人员、教师、优秀毕业生作各方面专题讲座并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使新生了解大学与高中在管理、学习、生活上的差异,熟悉校园环境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明白“自律”是圆满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也是以后顺利踏入社会的基础。
(2)合理地安排班主任或辅导员
班主任或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其“称职”与否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这里所指的“称职”不仅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有学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方面,因此,在安排班主任或辅导员时不仅要考虑其责任感、能力,还应考虑其所学专业能否对学生的学习及职业规划进行辅导。
(3)强化学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与学生干部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联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学生干部选拔与管理细则》,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中,不仅要看品行、能力,也要看学习习惯及成绩。对学生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学习状况、学习成绩差者实行一票否决。
(4)合理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安排课表
由于高中与大学在课堂学习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使其逐步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避免大学入学伊始由于空闲时间较多,使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放纵自己的情况发生。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中,每个学期所学习的课程宜由多到少安排,避免两头松,中间紧的现象。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在安排课表时,应避免一天课满一天无课或少课,且上午1、2节应尽量安排上课。使其与高中的学习习惯接轨,避免养成睡懒觉的习惯。
(5)狠抓寝室管理
无数事例表明,大学寝室是影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同一寝室一同考上研究生的,同一寝室的学生上课时一起迟到的,同一寝室的学生补考时一起补考的现象累见不鲜。因此,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寝室管理制度,在安排住宿时,应避免有不良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的学生扎堆住在同一寝室里。
第二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术讲座及各类竞赛活动,是充实学生业余生活、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手段。
(7)抓考风,促学风
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笔者曾在一次监考中发现一名学生舞弊,事后交谈时,该生谈到:“我本来是可以考及格的,但班里某××的三好生及奖学金是通过舞弊得来的,所以我想通过舞弊将分数考高点”。由此可看出: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平时不用功,全靠考试120分钟”现象的普及,应建立健全便于落实及细化操作的考试、监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防范舞弊现象的滋生及蔓延。考试及监考制度各高校均有,但关键是,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细化?是否可操作?是否根据监考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8)应建立起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后勤服务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三位一体,全员参与
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各部门制订出相应的工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9)建立起全方位的教学及学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班级、部门,进行学风建设的年度考核,奖优罚劣
总而言之,通过有效的措施及全方位的服务与管理,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年,使学生做到“四知”是学风建设的基石,也是学風建设成败的关键。即:感知、认知、熟知、知之。在入学阶段,能感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认知到大学管理及学习生活与高中时期的差异;在调整阶段,熟知大学的学习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适应阶段,知之上大学应如何学习与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母国光.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9-190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