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翠松
【摘要】爱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智力发展。
【关键词】教育 爱心 平等性 民主性 和谐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32-01
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职业这样充满无穷奥妙了。教育得法,顽石变美玉,腐朽变神奇;教育不得法,则举步维艰,望“生”而兴叹。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或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得更为充分,教师也就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从而促成学生成长。对于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教师的爱心尤为重要。对于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教师的爱心尤为重要。
一、爱的平等性——爱的“底线”
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平等的方式和平等的情感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佩老师、感谢老师。教师究竟怎样平等地对待学生,向学生播撒一缕缕灿烂的阳光?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其鲜活的思想。因此教育中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与自己有同样尊严、同样人格要求的人,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能采取强迫命令和无条件服从的方式进行教育,更不能用简单化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应采用说理的方式正面教育,力求师生间逐步形成平等探讨的风气。
二、爱的民主性——爱的灵魂
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之一。有了对生命个体的爱,即对学生的平等对待和民主教育,师爱也就真正体现了民主性。
大凡优秀教师走的都是一条教育民主之路。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既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又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的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教师批准。
民主性是师爱的灵魂。对学生的民主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学生的相信,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近,我所教的班有一个叫“梅”的女孩产生了一种不友好的行为。当我讲话时,她盯着我的眼睛,大声打哈欠。她的哈欠.总是打得又长又有戏剧效果,“传染”得同学们都打起哈欠来。每次哈欠后,她总是甜甜地笑着,“诚恳”地向我道歉——虽然双方都明白内心毫无歉意。这显然是要考验一下老师:看你怎么办。
于是,我写了一封短信,告诉“梅”的父母:我很高兴有这样的学生。她聪明可爱,富于幽默感,颇具领导才能。第二天,她打第一个哈欠后,我把信交给她——没有封口,要她转交家长。自然,她先看了,这是“梅”最后一次在课堂上打哈欠。
过了一星期,她来找我,“谢谢您的那封信”,她说,“我妈妈把它贴在我的房门上,好让大家都看得见——那是我的也是她的光荣。妈妈的喜悦已无法形容,终于我明白妈妈遭的罪有多大,因为妈妈经常被老师‘召见,接受老师的‘告状。只是我不相信在你的眼里我真是这样的学生吗?”“是的,”我答到,“你很聪明,只要你再努力一些,你会更加的出色。”期中考试时,“梅”的成绩有了进步,到了元旦,由她导演的小品获得了一等奖。
三、爱的和谐性——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情感,更是一门内涵丰富、技艺精湛的艺术。教师要把握好这门艺术,就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学生纯净的灵魂。
给“后进生”多一点“偏爱”。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后进生”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所以我们在“后进生”身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更多一些,注入更多的关心与爱。
有爱,才有责任感、认同感和奉献精神,才能去尊重、爱护、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他告诫教育者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后进生”。历史上,当初的“后进生”后来成就非凡者大有人在: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老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大科学家牛顿上小学校时由于热衷于制作玩具机器,结果学习成绩“劣等”;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后才表现出绘画才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急……”因此,教师应对“后进生”多一点“偏爱”,绝不能轻易“赐予”他们“差生”、“蠢货”、“傻瓜”等帽子;随意将他们“判刑”为“没出息”、“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或者对其姑息、纵容、放任自流。
给“优秀生”常敲警钟。一般来说,“优秀生”人见人爱。正因为如此,“优秀生”的缺点往往易被忽视、易被遮掩、易被原谅。教师对这类学生必须以父亲(母亲)般的爱来严格要求、常敲警钟,使他们克服自身弱点,不断进步。
爱不等于溺爱,也不等于粗暴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严格的教育之中。“教不严,师之惰”。如果对“优秀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听之任之,则后患无穷。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优越感使他们轻视其他学生,不能很好的珍惜教师为培养他们花的心血。“优秀生”的“优秀”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上,加之教师常常对他们网开一面,以致“一俊遮百丑”。因此,给“优秀生”常敲警钟要成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对他们疏于教育,这些“优秀生”的心理负担(如为保住优秀的成绩等)将会更加沉重,滋生起不健康的心态。对于“优秀生”流露的点滴动态,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被优秀的成绩蒙了眼。须知,给“优秀生”常敲警钟,与给“后进生”多一点偏爱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