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辉
[摘 要]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网络社会发展的结果,除了对人类的日常经济活动产生革命性的转变之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的迅猛发展导致真伪难辨的各种信息井喷,那么这个时刻人们便要认真甄别过多的信息。本文将着眼分析网络问政的特征。
[关键词]平等性;民主政治;网络问政;隐秘性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40 — 02
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网络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政治在中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网络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时下微博日渐风行,人人都能发布信息。然而,在目前全国超过1.95亿的微博用戶中,有极少数人编造或未经核实转发假消息,以达到吸引“粉丝”眼球、增加关注度等目的。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研究员表示,“微博诚信”同样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极少数人为了引人注目或者谋取私利,而刻意捏造假消息,这种行为应当受到道德谴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广大微博用户而言,应恪守诚信原则,加强自律,首先从我做起,不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其次,要坚信“谣言止于智者”,依靠社会常识自觉甄别虚假信息,或通过权威媒体进行求证,共同维护社会诚信。而对于国家,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网络尽管对虚假消息会有快速的传播能力,但我们非但不能回避,还要迎难而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荡涤社会邪恶,宣扬正确思想。
现在网民利用网络参与到政治当中已经是大势所趋,网民的热情也是有增无减。那网络问政又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呢?
一、网络问政的特征
自上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的以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参政议政方式也逐渐被许多学者和政治家所讨论,有些学者也著书成说。目前有关于网络问政的特征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的特点具有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廉价性。也有的人认为网络政治的特性为: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虚拟性,群体性。也有人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的特性为:互动性、多样性以及藏匿性和难以控制性的特征。还有人认为:“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对于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政府和政治的积极走向。这也是网络政治的特征体现。还有人认为网络问政作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最好平台之一,不仅有利于沟通政府和公众的关系,缓和并化解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众说纷纭,但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否认网络问政的一些共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网络问政具有的平等性、隐秘性、广泛性和便捷性的特征。
(一)网络问政的平等性
比尔·盖茨说过:“信息高速公路带给人们的美妙事物之一恰在于,与物理世界相比,数字化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公平。”“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都在为平等而努力,我们也可用这种平等来帮助我们认清一些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物理世界中并未得到解决。网络并不能推倒歧视和不平等这些障碍,但却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网络让每个网民不分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地域等等都能够平等地进入政治领域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网络是虚拟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交换信息,发表看法。网络之间的平等性就要求政府不应该再摆出高姿态,而要听民意,反映民意,解决问题。这也是网络问政的重中之重,也可以促进政府的信息公开,从而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在网络政治中实现了每个人的平等,可是在我们现实的网络政治操作中却仍有不少地方政府流于形式,把网络问政当成了做秀的工具。有些网络问政平台虽然设有沟通栏目但是对网民的提问敷衍了事,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这种影响社情民意的表达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伤害了民众的信任,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由于政府未置一词,也让虚假信息趁虚而入,这很容易造成社会的恶劣影响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网络之中,领导干部也应该敢于“触网”,如果网民能够在网络中将自己的事情诉诸到政府,而不是通过像现实生活中那么难以告诉。问与答的时时交流,对话的轻松实现,这会让网友心中有心理距离缩小的亲切感,而且这种以完全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不仅会拉近官民距离,而且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势的优越性。例如,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总理连续三年与网民对话等等都是最好的体现了网络问政的平等性。
(二)网络问政的隐秘性
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被很多不同的域名和抽象的程序编码所替代,公民相互之间不用面对面,不用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就可以对政治事件发表言论,网民的真实身份在这个时候显得并不重要,这就使公民可以在别人不知道自己身份的情况下进行政治参与活动,大大消除了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公民不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种隐秘性掩盖了网民的真实身份,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网民的后顾之忧。
网络问政的这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而且收集民意也比以往要快捷很多。网民无需担心自己的身份曝光即可对一些问题发表看法,这种隐秘性让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通过网络去反映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对调查问卷表达自己的倾向,甚至可以曝光自己敢怒不敢言的社会问题。因此网络问政弥补了传统参政方式的不足,增加了官民的互动。网民提出来的意见或许会有偏颇,但是所反映的事实情况以及个人看法却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而这一方面却并非政府官员能够真正全部了解。这样一来通过网络则能更好的反映民情民意,而不是传统的官员层层上传再下达。
网络问政的隐秘性使得网络之间形成的不同的虚拟的群落让成员之间互为陌生,这种隐秘性也在要求网络问政的发言人要看清楚自己所面对的“隐身人”,否则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隐秘性也使得每个网友都可以拥有话语权。这种不可靠的话语权会破坏网络问政的机制的正常运行。
网络问政不再是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方式,网络政治参与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谁都不认识谁”的世界,这样的虚拟让政府难以控制虚假信息的恶性传播。这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膨胀的自由感和为所欲为的想法,让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说一些平常不敢说的话。针对于此我认为应该采取注册账号实名制的方法,如果发现虚假信息或者反映问题属于匿名反映而无法反馈就去查询该用户登记时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网上畅通交流,网下有效解决。当然政府部门也要做好公民信息登记之后的保护工作。
(三)网络问政的便捷性和广泛性
网络上许多信息的发布不再像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一样,要经过人工的审核、校对,网络上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服务器自动完成上传的,这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和便捷性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政治控制在虚拟而又迅速的网络面前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在这些信息中难免会有虚假信息的出现,但是想要追查这些虚假信息的来源确实困难重重,要想控制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也绝非易事。这也对执政党传统的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的迅速,范围变得十分的广泛。一些网友会把自己生活当中所遇到的挫折发泄到网上,而且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也有很大差异也导致一些片面的认识在网上传播,有时候甚至会甚嚣尘上,这样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舆论风波。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郭美美事件直接导致了全民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也推动了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曾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132。这就是因为网络的传播信息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的特征。这也是在向我们的执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求具备相当的网络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我们很难想象让一个不懂计算机的干部队伍能很好的参与、管理网络时代的政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网络问政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注重知识的积累,追求知识的创新,运用发展的眼光不失时机的促成质变的飞跃发展。对于此,人才是关键。掌握、创造网络的毕竟是人,所以网络时代的政治模式实际上也是人的智慧,人的网络应用能力的较量。
二、网络问政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正以磅礴之势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空间、海洋开发等领域向前迈进,充分展示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历史进步作用。
而马九器也曾提出,如果要举出近代以来中国紧跟世界潮流而没有落伍的重大科技,那么互联网一定名列前茅;如果要举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推进中国官民交流互动最重要的技术革命,那么互联网一定荣膺榜首。
总之,网络对政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崛起业已对政治制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网络文化搭建了通畅的信息交流系统;网络问政让公民参政议政有了更好的平台;网络问政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利于民主机制的完善等等。网络问政如果利用得当会很大稳固国家政权,但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也是空前的:第一、网络对政治的影响不仅会表现在政治民主的形式,更会深入到政治民主的内容;第二、网络问政也会对国家的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更加透明的执政会让执政者受到来自公民的潮水般的舆论监督与责令;第三、网络也会导致智能化分工,导致政府权力结构配置的变化,分权之相对性的关键在于要寻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結合,相互协调以及由此引起的政府理性,秩序和有效管理。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来治理社会。
因此,我们国家要发展网络问政势在必行,因为它对时下任重道远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先春,任彦.网络政治视野下改进党的建设初探〔J〕.理论探讨,2008,(04):130.
〔2〕 覃贻花.发微博 不能张嘴就来 15.3%网民曾遇微博假消息〔EB/OL〕. (2011-10-17)〔2011-10-16〕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10/16/007952986.shtml.
〔3〕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
〔4〕 郭旭.挑战与回应——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责任编辑: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