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摘 要]“校本课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并整合学校资源,最大化地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研究和教学。开发并利用好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意识,让学生灵性飞扬。
[关键词]乡土文化;人文素养;创造意识;校本课程
开发并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灵性飞扬,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以乡土文化开启灵性之源
生活中有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如果能很好地开发并利用它们,必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同时也能赋予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以道教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陶瓷为代表的江西古文化饮誉海内外,《水浒传》开篇浓墨重彩描绘的龙虎山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其中“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崖墓悬棺”又珠联璧合,成为本地乡土文化的一大亮点。
如此种种深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并利用好,必将开启语文校本课程的灵性之源。
二、以人文素养点亮德育之光
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必须以强化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原则。
在物欲泛滥的当今社会,很多学校教育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技能,教会学生“如何而生”的本领,却忽略“为何而生”的教育。学生也局限于太狭窄、太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意识,也就很难造就具备历史使命感、社會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栋梁。
巧妙地借地方的人文素养文化点亮“语文校本”的德育之光,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更好地突出教育的德育作用和社会责任。
杰出的先贤、光辉的历史都可以融入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之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从而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三、以创造意识培育智慧之果
高中生正处在这种创造潜能最活跃的涌动时期,他们总跃跃欲试,想实践。如果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这种内心需求,那么学生的好奇心就将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丢失,创造意识也会在烦琐芜杂的日常生活中麻木,跃跃欲试的勇气、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丧失。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悠久历史,挖掘家乡文化古迹,体察乡风民情,感受家乡民俗文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尽情求知、探索、创造。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搜集和整理道教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陶瓷等人文资源。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发挥其主体参与性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寻找和发现的积极性,培育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形成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穿插乡土民族文化的讲解,讲民间故事、传说,唱歌谣,学语言,欣赏服饰等珍贵文化遗产,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强烈的乡土人文情怀和浓厚的探索求知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快乐成长。
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光立足于学校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应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纳入视野,赋之以崭新的育人理念,达成乡土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范宏芳